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与发展

2018-02-21 19:17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9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舆论受众

白 堇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方向。如何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以优补劣,保证转型升级成功,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的成功,则为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分析《中国舆论场》的创新模式与方法,可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启示作用,使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1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可知,截至2016年末,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3亿,移动网民数量达到了7亿,到2017年中旬,我国移动网民规模超过了7.2亿,由2016年的95.1%增长到96.3%。而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性能与功能的不断更新,手机应用体验不断完善,在未来发展中手机将作为网民上网的重要工具,其应用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推广。随着网络与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入,网络新闻传播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进入到“全民记者”发展时代,从而提升新闻传播速度、效率、范围,增强新闻传播互动性、开放性、正式性[1]。相对而言,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受节目播出时间、节目编辑制作等环节的限制,导致新闻传播时效性相对滞后。对此,电视新闻评论为寻求生存与发展,加快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2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发展路径——以《中国舆论场》为例

在新旧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打破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播出时间上、节目编辑上存在的束缚,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促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相关人员研究的重点。而要做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新媒体之间深入融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从整个流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从节目制作理念到节目形式、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手段的改变。以《中国舆论场》为例,对此进行具体体现。

2.1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理念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媒体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新媒体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不仅提升了舆论场的活力,也使其变得更为“喧嚣”“复杂”“良莠不齐”。对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性、影响力、号召力的优势,实现自身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连接,借助新媒体与受众建立密切联系,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对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应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制作理念,根据新时期受众结构的变化,探寻新的信息传播模式,拉近自身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中国舆论场》的创建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来自网民“唯爱科比”的“这次美国炒作咱们中国的歼-10速度快到让美军来不及躲闪,这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歼-10具备远航作战能力了?”(《中国舆论场》20160612),还是主要评论员房兵在珠海航展现场的讲说以及一期节目超过1.9万的点赞(《中国舆论场》20161030),皆是来自“在线观众席位”下,受众与节目的亲密互动。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互动性,实现电视受众与网络受众的科学转化,提升节目收视率。

2.2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

在节目表形式转变过程中,需探寻“电视+”与“互联网+”之间的契合点,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实现电视与微信、微博、网站平台等的有效融合。就《中国舆论场》而言,采用融媒体直播形式,通过电视屏幕与手机屏幕互动实现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媒体上的直播与转播。与此同时,3D立体虚拟观众席的建立,不仅拉近了受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还激发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加上席位VIP标准的设置,有效提升了节目质量。此外,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播的同时,设置了新媒体直播区,实现“双直播”并将新媒体直播中具有价值的意见及时传递给电视直播区,实现其在大屏幕上的具体体现[2]。当然,全民最热的“抢红包”也是《中国舆论场》不可或缺的存在,通过“抢红包”奖励机制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也增强了受众粘性,减少了受众流失。由此可见,新媒体的有效应用,不仅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不足,也扩大了节目宣传渠道与社会影响力。

2.3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传播内容与技术的创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以先进技术的应用促进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3]。《中国舆论场》则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中舆指数”体系。基于对“中舆指数”的分析,选择受众最关注的话题进行节目内容编制,通过数据挖掘与统计选择出一周中受众最关注的议题或事件,由嘉宾对此进行快速评价,使节目内容更贴近生活,满足受众心理期许。此外,通过设置“你评我也评”节目版块,对网络中存在的舆论偏差现象进行正确引导,发挥电视节目舆论导向作用。另外,在议题选择过程中,《中国舆论场》新闻评论节目充分体现内容多样性、议题选择开放性的特征。例如,通过发起线上线下主题征集活动,如七一“爱党爱祖国·我为您点赞”,丰富节目内容,促进受众互动参与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舆论场》为传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对《中国舆论场》创新模式与融合方法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以受众为中心,立足受众收视需求进行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传播方式、节目制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升节目传播内容质量,提升节目亲民度、交互性、真实性、创新性,提升收视率,占领舆论传播最高阵地。

[1]刘毅,郑建武,潘文功.创新重大主题宣传 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兼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大片”现象[J].东南传播,2017(11):1-3.

[2]李永健,张弛.融媒体时代多元化场景建构《中国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探索[J].电视研究,2017(10):44-46.

[3]王欢.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路径——以《生活圈》为例[J].电视研究,2017(9):44-46.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舆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