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守义 次仁多布杰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改进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各项工作质量的前提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层出不穷,并在客观上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长效机制作为“集体和个体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是长期作用于集体和个体的功能和机理”[1]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服务决策、指导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提出,夺取政权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终结,“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3]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一直高度重视,从阐述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到比喻执政艰辛的“进京赶考”,早就开始思考长期执政的规律和能力建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面对一些老党大党丢失政权的教训,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解决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十六大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命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项任务,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十八大进一步明确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从“执政”到“长期执政”,不仅是增强全面从严治党自觉性的客观需要和化解长期执政风险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考量。而调查研究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不仅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因此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法宝。只有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才能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党的领导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大压舱石。作为一个有8956.4万名党员的大党[4],要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必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调查研究是我们党改进党风的基本环节,只有靠作风优良的党风才能把人民凝结起来。我们党在革命区开展的以《寻乌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研究与广大群众进行了广泛而直接的交流,双方在持续的对话中形成良好了的互动关系,当时党群一家亲,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异常亲密。[5]通过调查研究,党不仅了解了社情民意,也使得群众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一条就将“改进调查研究”放在首位。因此,只有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切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弥补出现在党群干群关系上的裂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切实改进党的工作作风,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再次,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是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贯穿于党的历史的一条红线、一条生命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首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本本主义者照搬苏联、一切“拿本本来”的作法,鲜明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6]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并作了科学解释,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形成。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经历了大跃进运动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现的挫折后,毛泽东又重新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重新确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体现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品质。在2011年11月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就曾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7]在2015年6月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8]由此可见,实事求是作为最大的党性,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科学理论成果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中产生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高度概括并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以这一最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果为指导,全面把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紧密结合具体实际,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调研、推动工作。
第二,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要管党是1962年底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监察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论断,后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成为我们党自身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经验。调查研究作为党政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中心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9]党政调查研究工作成效如何,事关革命事业兴衰成败,必须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贯彻始终,丝毫马虎不得。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长效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对滞后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其中,科学性即要求调研报告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研究,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系统性即要求调查研究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把调研对象看作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并研究其整体内容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可行性即调研报告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构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链”[10],真正做到既立足全党,着眼全局,又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程序严密、执行顺畅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使主体意识与外部客观现实达到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过程”[11],因此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等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对于这些好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形成长效机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完善。
一要建立健全重要决策调研论证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了解、搜集第一手资料,尊重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是调查研究客观性的根本要求。如果在整个活动中前期调研、论证不够,就会导致提出的建议意见针对性不强,内容比较原则,缺乏实质性的操作规程和方式方法,必然导致重大事项决定的作用和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的质量。对此,毛泽东曾提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12]的思想。陈云同志反复强调“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上,政策只能是调查研究之水到渠成的结果,“情况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确地决定对策”[13];反之,不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忙于决定政策,必然会出现偏差和错误,与这一思想高度一致、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决策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14]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才能着力提升重要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要建立健全领导带头调研机制。“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在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归结为四种类型,即:一是“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型;二是“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的“闭门造车”型;三是“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的“经验主义”型;四是“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粗枝大叶”型。并尖锐地指出,“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正基于此,他在2015年1月12日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明确提出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并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15]从而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调研立下了规矩。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坚持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真正以创新精神推进调研工作,创新调研手段,完善调研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
三是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使之最终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依据或参考,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从而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难题,从而真正实现推进工作、促进发展。具体实践中,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到当前仍在存在着调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作风浮夸、形式主义严重、一些调研成果质量不高转化价值不大、渠道不畅、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等方面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选题的实用性,认真做好可行性论证,确保选题的应用价值。”[16]在调研中注意讲求实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杜绝形式主义,注重调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成果的转化作为调研工作的归宿点,全力抓好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努力实现投入产出的平衡。
四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考核评价机制。一个完整的调研过程,除了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之外,还应当大力研究调研成果的价值回归问题,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所获的调研成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调研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尤其要在应用中检验和发展调研成果,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17]
调研考核评价作为绩效考评制度之一种,要求在调研过程结束后,遵从评价活动客观规律,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客观导向,坚持站在总体高度、联系发展系统把握的全面导向、坚持以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为初衷的价值导向、坚持既定调研目标的目标导向以及坚持定性定量结合、善用辩证逻辑程序方法的科学导向等原则。对照工作目标标准,采用一套系统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全面分析、客观评定调研参与者的调研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调研成效发挥情况,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从而构建起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