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函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与“柔”相对应的一面是“刚”,传统的刚性教育像是一种“单向硬输出”,也就是没有差异性对所有接受者下达管理者的指令,而柔性管理理论则强调从被管理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通过激发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地达到管理者的要求,是一种非强制管理方法。
柔性管理的特征主要有: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管理方法灵活多变;管理效果的滞后。针对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柔性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注重个体差异性;多变创新的管理方法;合理地接纳自由。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在我国实行多年,当一种创新式的教育方法应用时必然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只有发现问题并加以重视及改正才能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者在柔性管理教育中存在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首先,没有真正的理解“以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偏向于“强制、命令”而忽略“协调、沟通”。其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教育管理者没有重视大学生对踏入社会所需技能做准备。最后,目前一些高校管理者自身的辅导水平有待提高。
1.帮助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完善,人才社会是必然导向,大学作为我们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们跨入社会之前最后一个学习机会也是我们能最大程度地完善自己的重要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属于“应试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方式,教育者只是单方向的将知识强加于被教育者,这样教育方式下的产物是呆板的,完全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变化,不能被社会所需要。当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从学生本体出发,注重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意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心理需求,从而自主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帮助大学生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在习主席的重要发言中无不强调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数培养出千篇一律的模子,而柔性管理则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先培养大学生对于自主创新的乐趣,再通过举办创新知识大赛、创新交流会等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强烈创新意识。创新型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
3.帮助大学生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相符
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程,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复杂的大环境,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机会与挑战。中国需要的是既能善用复杂大环境带来的机会,又能接受挑战的人才,然而这种人才是传统教育产物无法满足的。中国的发展需要勇于创新、敢于吃苦的新型人才,需要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是柔性管理理论可以做到的。
1.心理管理
“心理管理”主要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对大多数学生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意识引导,让大学生形成共同的意识状态。“心理管理”的特点在于教育管理者引导学生的过程一个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是双方心灵上的互动,并不是易让人反感的单向输出。教育管理者通过发现共鸣、沟通交流、鼓励尊重等情感投入方式来感化学生,从而顺利的传达意识。
2.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指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给定大学生一个合理的行为方式范围,大学生可以在范围内自主选择,自主延展。这样的行为管理方式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参与到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3.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建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高效的完成目标。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建设需要教育管理者密切关注学生普遍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再通过合适地控制和引导,才能成为影响学生们心理行为动机的良好环境,同时也能提高管理效率。
4.形象管理
“形象管理”是指高校教育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来影响大学生外在及其内在形象。知识的传递需要教育者渊博的学识、专业的知识,但是育人则更需要教育者言传身教。教育管理者通过自身形象管理,严于律己,树立使大学生信服的形象,以此潜移默化中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
1924年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社会人”这一概念,在他的霍桑实验中,他提出工厂中“人”是作为“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存在。企业中的工人是“社会人”,那在大学这座庞大的象牙塔里面的大学生更是“社会人”,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要重视这点,应以学生为本来开展教育。柔性管理理论提倡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导还应该是大学生健康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