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和总结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现状、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结合工科院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基于国内高校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并针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旨在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目标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开拓大学生就业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企结合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1-0147-02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衡量高等学校的标准也随之成为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及发散的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是否能够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科技发展,成为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的重要指标。高校实验教学恰恰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专业知识与科研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分析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现状,聆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快速应对环境变化,拓宽高等学校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避免出“高分低能”型人才。实验教学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环节。[1]随着社会对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突现,现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
(1)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将实验教学当成理论课程的附属品、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2)实验教学缺乏整体布局,不能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没有独立的教学管理目标、选课系统、考核标准,学分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3)实验教学条件发展滞后,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实验时间紧张、实验地点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
(4)实验教学内容与当代企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传统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空间较小。
(5)实验教学仍然以传授式、灌输式的静态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心仍然是加深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没有放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2]
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李开复先生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说:“对一家现代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仔细聆听客户的需求。对一所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来说,聆听“客户”需求同样重要。我认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企业是大学最为重要的“客户”,因为这些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也最为强烈。”为了真实地了解企业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和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我们向企业招聘人员和高校就业部门进行了咨询和调查,随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品质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这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环节、注重操作技能训练、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构建一个由企业用人机制与高校育人机制相互协调互动的实践教学改革平台,更好地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教学改革主体的作用,对于高校、企业、学生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高校来说,根据国家与企业用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既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枯燥,又使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方向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用人与高校育人的有机结合,既可以提前完成岗前培训,缓解经费负担,又为人才吸纳提供了捷径;对于学生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既能给他们一种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让所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于社会来说,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建立,既能避免高校培养的人与企业需要的人不相适应造成的人力浪费,又能避免高校盲目培养、企业盲目招收、学生盲目学习造成的资源浪费,使一切走向良性循环。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教学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4]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和挑战,因此,它所面临的困难也将是巨大的。
(1)在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恳谈会、英国的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北美的CBE教育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时间较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长期脱节,往往难以融为一体。
(2)高等学校实验教学长期被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其教学目的往往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教学内容往往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延续,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都是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模式,想要彻底脱胎换骨,需要较大的投入及较长的时间。
(3)大多数企业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转变,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改革的主体无疑是高校,使企业和高校一样,共同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这需要时间来适应。而且企业作为独立的营利性组织,肯定会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寻求一个高校与企业的最佳互利途径,需要一个过程。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含义是产学相通、双向参与,而我们最终希望实现的是高校和企業共同完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因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考察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从而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制订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5)由于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的差异,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能否真正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还是未知数,这种理想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五、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几点建议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大学生就业的广阔空间,更能为企业和社会储备大批专业人才。然而,真正实现有机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还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1)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经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
(2)高等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管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而通过合作,企业也可以为自己相关的、感兴趣的项目和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借助企业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高等学校可以考虑在企业内开辟技术园区,企业可以通过分布在技术园区的实训基地和院校实验室,将不同层次的项目开发模块推广到实践教学中作为设计性实验,从而改变机械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对于那些具备创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学生,可直接定向地引入到企业的技术部门。
(4)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务实发展,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完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企业不仅可以预定招聘专业、预定学生人数,还可以对预定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并定期指派企业主管、文化专员以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达企业文化、技术发展需求。
(5)教育属于公益事业,高等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它的本性,也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因而,我们也要防止行为功利化而使我们最初的目标打折。
六、结语
世界在变,科技在变,需求在变,那么,我们的观念也必须随之改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等学校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在思想上确立企业是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根据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结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寻求两者之间的零距离实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探索出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津平,关跃波,马玉鑫.浅谈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31(5):198-200.
[2]魏群,贾艳萍,郑胜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生物工艺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33(4):91-93.
[3]迟铭书,张兰河,秦宏等.建环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2):104-107.
[4]盛海洋,李艳霞.校企结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31(1):4-6.
[5]车立新.物理实验教学与创造教育[J].高教研究,2007,214(1):154-155.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