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四十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社会组织数量的快速增长、社会组织活动领域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的贡献和作用已引起黨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组织赋予了极高的政治地位:社会组织成为新时代民主协商制度的重要类别;社会组织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并列为重要的党建力量。
一、对社会组织特殊禀赋的再认识
高度的认可来自于特殊的贡献,特殊的贡献来自于特殊的禀赋。社会组织在非营利领域里,以民间的方式、自愿且自治地在政府职能转变中承接了大量政府剥离的服务性职能,满足了社会生活中大量现实需求。在未来,社会组织还可以释放更多的特殊禀赋、拓展更大的活动空间,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一)多元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本质核心
社会组织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分层带来的利益群体多元化,更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需求的不同。有人倾向从经济分层的角度讨论社会组织的多元性,笔者更倾向于从人自身的需求不同探寻社会组织的多元性。
人的需求有多种多样,有基于身体原因产生的需求;有基于生理的原因产生的需求;有基于兴趣爱好产生的需求;有基于社会转型引发的特殊群体生存产生的需求;有基于新的潮流或文化种群的涌现产生的需求等等。可以说,每一种社会存在都会产生相应的需求,而每一种需求只有得到表达、或者回应甚至满足,人们内心才会平静,幸福感才会产生。
社会组织来源于民间,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得以产生的原因正是人们基于需要、爱好和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爱好兴趣千差万别,因此社会组织从事的活动内容也千差万别,于是社会组织具有多元性。
我国社会组织存在非营利性、民间性不足的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社会组织的多元性不足。这种多元性不足,不仅体现在组织方式的多元性不足,更大的问题是体现在活动方式、活动领域的多元性不足以及活动领域的原创性不足。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时间不长,大多数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还处于追随阶段,而发现不同社会需求、关注不同人群需要的社会组织,早年像帮助自闭症儿童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那样的社会组织还较为缺乏。而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正因为其发现并关注了特殊的社会需要,才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极大认可,其活动领域的国际领先性并非创始人为创新而创新、为超前而超前,而是创始人切身体会到、深切关注到了这一特殊需要。
(二)组织性是社会组织的根本要义
人是群居的动物,这种群居性也许来源于人类产生之初对抗其他动物的袭击或对抗自然界的各种灾难而产生的需求。人的这种群居性发展到现在,就表现在人性中对孤独的恐惧和对他人认同的渴求。人只有归属一定的群体,在一个群体中有独立的作用时,才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进而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关注。政府组织由于用纳税人的钱在进行运作,因而政府组织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大。经济组织由于其以盈利为目的,成本效益是其第一位关注的内容,因此经济组织容量也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组织活动的标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加入经济组织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是有限的。只有社会组织,由于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天生的目的是出于对人的关怀,而且除了利他性的公益组织外,大量存在着互益性、趣缘性社会组织,这些互益性、趣缘性社会组织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组织性的渴求。社会组织的组织性其表现在个人对组织形式与组织目的的认同上,其心理特征就是归属感的满足。
二、社会组织要充当舒缓焦虑、慰藉人心的缓冲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迅猛增加,到2017年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72.6万个,这还不包括大量未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组织年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但实际上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虽然极快,活动领域却比较狭窄,大多集中在提供民生服务以及急危救助为主的领域。以社会组织活动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上海为例,据上海社会组织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上海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4万个,其中教育类占30.96%,民政类占22.55%,文化类占6.76%,体育类占5.91%,科技类占3.45%。教育民政领域合计占社会组织总数的53.51%。西部地区的情况也相差无几,西部地区以重庆为例,到2017年6月为止,重庆社会组织总数1.5万个,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服务、农业及农村发展三大行业。其中教育行业最多,共有2238个,占全市民间组织总数的27.00%;社会服务行业有1696个,占总数的20.46%;农业及农村发展有991个,占总数的11.96%。其次是文化、工商业服务和体育行业,占比5%左右。职业及从业组织、卫生、科技与研究、生态环境和法律,占比在1%以上,国际及涉外组织仅有1个。
教育类社会组织在上海占比30.96%,重庆占27.00%,都是占比最高的社会组织类别。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我国从事教育的社会组织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慈善法称为社会服务机构。而这类机构大多数并非真正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并非属于我们所讨论的社会组织。在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做出修改决定前,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样的规定,显然不符合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的要求。其结果是作为具有营利功能的民办学校,在实现公益职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更多的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而这种倾向除了不利于民办教育机构传授知识与技能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教育机构塑造灵魂,抚慰心灵功能的发挥。
民办教育机构功能的异化,而其他关注人们心灵与精神健康的社会组织类型又较为缺乏,因此,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看不到前途与方向时,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需要的帮助,由此产生了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近年来,不断上升的自杀率、离婚率、辍学率、再犯罪率以及抑郁症患病率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因此,我们要更多地鼓励、培育社会组织关注及满足人们的心灵及精神需求,利用社会组织多元性的特征,更多地发现人们的需求,更多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社会组织要更多地充当舒缓焦虑、慰藉人心的缓冲器,更多地守护人们的心理、精神健康。
三、利用社会组织的组织性凝聚人气,满足人们的归属感、成就感
社会组织除了可以利用其多元性,发现人们的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帮助与服务来舒缓人们的紧张焦虑心理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性特征,让不同的人群加入不同的社会组织,参与各种自己有特长、感兴趣的活动来满足人们的归属感、成就感,由此帮助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人归属于一定的地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随着村庄的消失、旧城的拆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地域归属难以实现。在城市中,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单位人工作在单位、生活在单位,对单位的归属感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也几乎消失殆尽,甚至家庭这种自古以来人们最后的归属,在各种浪潮的冲击下,也难负其重。在一项涉及社会归属感的调查中,只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有归属感、不孤独”。[1]血缘、地缘、亲缘这些在传统社会中令人深深依恋的因素,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发挥令人产生归属感的作用。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并画出了著名的需求金字塔。一个人的快乐与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与需求层次的满足呈正相关性,需求层次满足越多,人的快乐与生命价值实现越多,人的自我满足感就越多。
观察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我们会发现归属需求处在需求层次非常有意思的位置。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第一层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生理需求之上是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其实是人们获得生理需求的手段,其本质与生理需求一样是对物质需求的不可缺失性的渴望。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除都具有物质性之外,另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人對个体自身满足的需求。而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上,出现了归属需求,归属需求与其上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已经从对物质满足的需求转为精神满足的需求,而在需求的对象上,从对自身的观察转向对他人的观察,从对个人的自省转向与他人互动。我们可以认为,从归属需求开始,人的需求欲望就无可回避的与他人建立起关系了。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与单个的他人建立联系和与组织建立联系。与单个的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包括爱情、友情、家庭。与组织建立联系的方式是加入社会上存在的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这三类组织中的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正如前文所述,一是由于容量有限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加入,二是这两类组织其目的宗旨非常单一,政府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以公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由于人的追求与目标不同,因此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加入这两类组织;三是这两类组织对人的资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被这两类组织所吸纳。只有社会组织,由于其具有多元性、非营利性、民间性,其直接来源于民间,由人们自愿发起,其目的是实现人们自己关注的目标。社会组织中除公益组织外,还有大量的互益组织、趣缘组织。这类互益性、趣缘性组织的发起与加入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格与条件。因此仅仅从组织形态来说,社会组织是门槛最低、容量最大,最容易满足人们归属感的组织形态。
四、结语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社会组织就一直伴随人们的生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产生甚至比政府及经济组织更为古老悠久。之所以现在我们将它作为一类新兴的组织形态进行研究利用,是因为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发现这类组织有着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大为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的中华民族,需要强起来的精神与心灵,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社会组织不仅要参与经济建设,更要参与社会建设;不仅要关注民生,更要关注民心;不仅要跟随政府的目光,更要用自己的目光寻找工作的目标与方向。社会组织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葛晨虹.社会转型期应注重人的归属感构建[N].人民日报,2015-07-27.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