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勤华
重庆市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集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于一体,是全市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重点区县之一。近年来,綦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市委要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聚焦“六个着力”,扎实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区有脱贫村25个,贫困户、脱贫户6999户20261人,其中贫困户2047户5551人。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脱贫1058户2461人,返贫率控制在0.5%以内。
一、着力“三个精准”,注重靶向施策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科学制定农户人均纯收入核算办法和贫困对象识别办法,认真把好政策宣传、自愿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审核确认“六关”。2018年,先后四次对全区21万农户进行拉网式排查、“过筛子”识别,并严格按照“八步两公示两评议一比对一公告”程序公开识别结果,并全部建档立卡纳入系统管理,做到“一户一个编号、一户一个档案”。二是精准制定政策。对标对表中央、市上政策举措,结合綦江实际,精心制定“1+6+2”扶贫政策体系,“1”即《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6”即6个配套文件,“2”即《綦江区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和《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绘制了未来三年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全区47个牵头部门和20个街镇也结合各自实际,细化完善了扶贫工作方案。三是精准帮扶脱贫。按照“一高、一低、三差、一资源”标准,即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差、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差,有乡村旅游资源,新增20个重点帮扶村,并坚持“一村一策”,为全区45个重点村量身定制了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乡风文明等8大类1030个具体项目;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从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精准帮扶,尤其是对1500余户生产生活在农村且确属贫困的“农转非”农户,建立工作台账,“一事一议”妥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二、着力“三个重点”,筑牢发展基础
一是重点抓好资金投入保障。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坚持“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将交通、水利、城乡建设、国土环保、科教文卫、民政救济等方面的资金进行统筹,纳入同一资金池进行管理,解决扶贫项目资金“各自为政”问题。2015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17亿元,其中市级及以上财政资金9.7亿元,区级资金5.7亿元,其他资金1.6亿元。二是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路、水、电、讯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建成通村通畅工程620公里,行政村和拆并村通畅率均达到100%,今年共完成通畅工程路基整治430公里、路面建设110公里,完成通达工程23公里。在45个重点村实施涉水扶贫项目123处。制定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方案,改造农村贫困聚居区的电力管网,目前已实现重点村动力电安装率100%、行政村宽带光纤通达率100%。三是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因地制宜打造林果基地20个,发展蔬菜3.4万亩,养殖生猪等草食性牲畜1万头、家禽3.8万只,发展蜂1600群,发展规模户(补助万元以上)60余户。探索创新“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区累计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近2000家,切实做到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三、着力“三个保障”,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强化住房保障。层层立下“军令状”,紧盯死啃“硬骨头”,统筹安排危房改造资金1亿元,通过提高“精准度”、扩大“参与度”、强化“投入度”,推动危房“改得准”“改得稳”“改得好”。今年以来,已启动改造2889户,启动率97.86%,完成改造2664户,年底将全面完成2952户改造任务。二是强化教育保障。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落实城镇学校帮扶责任,城区9所优质学校与9所重点村学校结成对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走入贫困地区;设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贫困学子提供资助,仅在2017—2018学年就投入资助资金7100余万元,惠及贫困生2.4万余人次。三是强化医疗保障。设立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全面落实建卡贫困对象医疗“五重保障”、两免三减、临时救助等政策,救助建卡贫困患者2.6万人次;严格落实贫困对象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控制在10%以内,门诊控制在20%以内,并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实现对贫困患者的“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对贫困对象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分别给予70%和50%补助,实现贫困户参保全覆盖。
四、著力“三个结合”,强化统筹推进
一是与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研究、同推进、同督导、同考核,将全区2个脱贫攻坚示范村与5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一同打造,把45个重点村作为全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阵地,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在推进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时,实现了两项工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打包”使用政策,确保有限的资金投到关键处、用到点子上。二是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以发展产业、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点围绕辣椒、萝卜、黑山羊、柑橘、蜂蜜等主导产业确定项目,利用“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提供劳务等方式参与其中,让资源活起来、资金聚起来、农民富起来。目前,已启动51个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试点工作,带动2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綦彩画廊·三养綦江”定位,构建“生态+扶贫”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建设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500余个,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示范基地67个,带动脱贫600余户。
五、着力“三个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上下对接联动。探索建立区级领导包镇村、街镇领导包片、驻村工作队驻村、区级部门指导、企业资助、大学生村官参与的“六联动”工作机制,共落实36名区级领导、86名镇街领导、80个部门、113名驻村工作人员、48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38名大学生村官、119家企业结对帮扶,实现了“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二是自身内外联动。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培育贫困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脱贫致富光荣户”“带贫致富先进个人、先进单位”等先进典型表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三是社会多元联动。鼓励动员国有企业、非公企业、金融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每年举办“扶贫日”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精准扶贫、邀您同行”、乡贤回报家乡“春晖行动”等系列社会扶贫活动,接受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等各类社会捐赠1900余人次120余万元,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六、着力“三个坚持”,夯实组织保障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层层压实责任、落实责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落实“双组长”制,建立起“区负总责、部门协作、街镇落实、村实施”的三级责任体系,今年以来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8次、政府常务会7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4次,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二是坚持组织建设“不懈怠”,突出党建引领、尽锐出战。建强基层堡垒,推行“党组织+”模式,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党组织35个,推动“抓党建”与“促脱贫”深度融合;强化人才支撑,把脱贫攻坚作为干部的“大赛场”“大考场”,择优选派57名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抓脱贫,落实街镇专职扶贫干部50名、镇村专职扶贫信息员331名,每年动态评绩定星50名左右的村党组织书记,稳定回引本土人才312名,确保脱贫攻坚有人干、愿意干、干得好。三是堅持监督执纪“不放松”,确保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结合中央、市督察反馈意见,梳理各类问题195个,完成整改186个,全力推动问题“清零”;出台《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八项制度》,建立集中督查、重点抽查、专项巡察、随机暗访、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监督体系,高规格组建4个常态化督导组,分片区开展督导,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作 者: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