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部署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命题是高等学校的根本问题。因此,要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当前,从已有的实证材料分析来看,高校总体上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仍有提升的空间。高校学生骨干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抓好占高校学生总数大约30%~40%的学生骨干的培养和引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命题。目前,高校学生骨干的培养体系还基本停留在理论和制度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培养机制。因此,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高校学生骨干的创新培养机制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骨干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校学生骨干,泛指学生党支部党员、各级共青团组织所属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各学院年级、班级学生干部等。他们作为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校园、融洽师生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他们也是学校各项政策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贯彻、落实和执行者,是学生管理队伍值得信赖的助手和伙伴。
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骨干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思想引领、行为示范的职责。目前,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培训结构和普遍培养的效果有待提高,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等。[1]另外,部分学生骨干因难以在繁重工作事务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点,往往出现学习成绩下滑、责任心不强等现象。高校对学生骨干的培养规划性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致使部分学生骨干在实际工作中浪费学习时间,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同时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骨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急剧下降。[2]因此,强化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综合素质提升、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一)学生骨干很难兼顾学习和工作,工作能力不强
不同于学习任务繁重的中学,高校不少学生骨干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为了凸显自身能力,赢得老师同学的认同和信任,在工作上往往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并因时间分配欠妥和自控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专业学习投入低,出现挂科、违纪等情形。学生骨干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没有平衡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以学生工作量过多为借口,减少乃至无视专业学习的做法有悖于大学求学的初衷。因学习成绩不好,学生骨干的先进性得不到彰显,更无法发挥引领其他学生的榜样作用。部分学生骨干疲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较少深入思考工作开展的周延性和创新性,导致工作能力原地踏步。
(二)学生骨干理想信念淡漠,功利心较强
以学生干部名义加入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年级、班级的学生骨干,在学校各种评先评优、党员发展、就业单位推荐上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而从中获益。这些学生骨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官本位”思想,理想信念淡漠,华而不实,脱离群眾,缺乏主动为同学们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因此,往往被贴上“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标签。
(三)学生骨干培养机制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受限于培养机制的欠缺,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托传统“青马工程”、党校、团校培训、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对学生骨干进行不定期的培训,缺少系统性和创新性,没有围绕“德才兼备”的目标深入制定学生骨干的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缺乏一套成熟规范的学生骨干激励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实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青年学生骨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一)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的理念
西南政法大学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理念是以校、院两级学生骨干为主体,秉承“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构筑“一个中心”、落实“两个支点”、贯彻“三个融合”的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探索全员、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1.构筑“一个中心”
学校以学生骨干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党建带团建,抓好特色党建、团建活动,探索建立在共青团、学生社团、年级和班级四维一体基础上的学生骨干培养机制,提高育人的质量和实效。在党建、团建工作中切实加强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感动校园”——西政年度人物评选为载体,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活动组织和评选中熏陶一批学生骨干,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宣传,影响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2.落实“两个支点”
学校以全国各学科专业比赛、“创新创业创优”活动、全国大学生金融法知识竞赛等科技文化学术竞赛和活动为支点,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全国“理律杯”大学生模拟庭审大赛、全国大学生模拟环境法庭大赛、全国“贸仲杯”模拟庭审大赛等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类公益志愿者活动等为支点,在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务实创新的校园实践育人氛围。
3.贯彻“三个融合”
学校坚持“立路标,树榜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与育人相融合”、“发挥重点学科优势,育人与学科建设相融合”、“以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育人相融合”,将学生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部级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相融合,开展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等系列活动,形成学生骨干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机制;将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与育人融合,组织广大学生骨干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立项、课题调研等,提高学生骨干的学术科研水平。
(二)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1.深学笃用新思想,勇做新时代弄潮儿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西南政法大学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按照中央、市委、市委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探索建立了一支以学生骨干为核心主讲团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以下简称“讲习所”)。
讲习所苦练“学、悟、讲、做”四字经,用大学生的视角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校理论学习氛围进一步浓厚,学生骨干的理论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显著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成效:
(1)讲习所内容上立足新时代
宣讲内容是否具有时度效和精彩性决定了宣讲能否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因此,讲习所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跳出传统宣讲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全面解读。可以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持续创新,既是西政始终能够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领域领风气之先、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一着,也是学校拥抱新时代继续奋进必须坚持的重要底色。
(2)讲习所宣讲方式注重“双向互动”
宣讲不仅在形式上要讲究语言的规范和严谨,采用说理和案例启发的方式,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把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同时,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政法院校的特点,提高贯彻落实的质量。登高望远、认准方向,在宣讲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育人之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全方位育人之中。
讲习所走进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会、走进课堂、走进党课、走进主题团日、走进圖书馆等,开展了300余次宣讲活动,340余人上台宣讲(含2名留学生),宣讲受众3万余人,受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讲习所已成为探索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抓手,增强使命意识的新方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平台和全校开展大学习的新课堂。
2.注重学生骨干培养专门队伍建设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需要探索一条“接地气、聚人心、出实效”的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创新机制。毓秀菁英学生骨干培训模式注重抓好专门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以实践育人、思想育人、榜样育人为支撑,塑造新时代学生骨干新形象。
学校打造了专业老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党务和行政工作者三支队伍。专业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创业项目培训、科研项目、实务训赛营等实践项目训练和指导,为学生骨干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为抓手,以生涯规划师培训、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认证培训、UCC高校教师的职场必修课、BCC生涯认证培训等为平台,打造学生骨干培养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专门队伍。同时,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共青团系统红岩学生骨干培训班等平台构建多层次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以此夯实高校学生骨干培养专门队伍建设的基础,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增强广大教师和学生骨干对学校的认同感,这将有利于助推学校的改革、发展。
3.德育为先,提高学生骨干的品德修养
进德修业,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曾国藩在家训中曾提到:“吾辈读书只为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筹谋天下,造福苍生的立命之本。学校高度重视学生骨干自身的品德修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学生骨干专项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德育进课堂、进社团、进班会、进支部、进宿舍,让学生骨干对其入脑入心,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下,自觉把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到实现社会价值中去,牢记圣人教诲,追随先贤脚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4.链接新媒体,创新学生骨干培养新途径
建立校、院各级机构、学生组织、教师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平台塑造新媒体教育活动品牌。通过建设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引领,运用博客、微博、微电影、微论坛、微平台传播正能量,实现对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取得了引领思想、凝聚力量、提振学风的显著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2017-XZFJ0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媒介生活批评与技术政治反思[J].读书,2015(3):114.
[2]李宁等.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创新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32.
[3]徐彩慧等.场域理论下新时代青年学生骨干培养的探讨[J].素质拓展,2018(7):60.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