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亚楠
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干部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是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冲进我的耳膜那一刻,我激情澎湃,备受鼓舞!党的十九大浓墨重彩地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进行了战略部署,着力要求“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报告最后聚焦青年一代,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殷殷嘱托,寄予了一个时代对青春活力和青年干部的强烈期盼。
在省政协机关半年多来的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省政协党组对青年干部的高度重视与严管厚爱,以“识人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践行着十九大所提出的人才政策。五年来,机关先后补充53名年轻干部,让机关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秘书处是我来到政协的第一个岗位,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处室。从领导到每位同事都牢牢秉持“效率意识、精细意识、奉献意识”,把工作做细致、做精致、做极致。“事不过夜、文不过天”成为处室工作底线,加班加点是常态,全会期间更是全员上阵,筹备一个月无休息。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机关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在这里,我看到了省政协取得的履职成就。而我所见证的一切,也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九大培养青年干部战略部署的高瞻远瞩,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十九大报告对青年寄予的厚望,是关爱,是希冀,更是责任和使命。学习十九大报告,让我“心中有梦、肩上有责、脚下有根、手中有戒。”激励着我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能力、经受考验、立德修身。
十九大指出,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这正是我进入机关面临的首要任务。党的干部应是一支“坐着能写、站着能说、出去能干”的队伍。北大的光环,让我身后有灯光,脚下有力量,但反思自身能力,现在的我只是一个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缺乏基本实践经验。还记得第一次写通知、纪要等公文时,不知如何下手的茫然无措;第一次在党支部生活会上发言时,紧张到语无伦次的尴尬;第一次处理公文运转时,不知该让领导批复给谁的粗心大意。显然,这样一个“羞涩内敛的红脸书生”远不能满足组织对高素质专业干部的需求。幸运的是,工作中各位领导、各位同事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与耐心的指导,让我从“三门”干部,开始向“三学”干部慢慢转变。学写,在大量的文字写作任务锤炼文笔。学说,在每一场领导讲话、同事发言时认真聆听,学习榜样。学干,在秘书处这个综合性处室中锻炼能力,从被动执行任务向主动谋划工作转变,尝试“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责任担当。
“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是十九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选调生,这是我所缺少经验和应经受的考验。得益于河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政策,秉持北京大学“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家国情怀,我选择了选调生,选择扎根燕赵大地,报效家乡。待试用期满后,我将到基层单位锻炼2年。届时,我会把基层锻炼作为提高自身含金量的最重要环节,扎根基层、苦练本领、培养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党的十九大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一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增强能力建设的同时,还应慎初、慎独、慎微,严格践行党的六项纪律。入职第一天,省政协领导就告诫我们“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在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我将更加注重自身德才能力的培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砥砺修身。
《人民日报》评论,某种意义上,改革40年取得的中国奇迹,正是一个“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过程。青春无关年龄,“有三岁之翁,有百年之童”,它是一种积极心态,一种追求卓越与成功的精神状态。无论何时,我都将牢记责任和使命,把学习十九大精神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争做高素质专业化青年干部,不忘初心,奋勇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