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深沉文化自信的理论创新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2018-02-20 15:52
学习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带湖北长江

●胡 芳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贯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真阅读、反复学习讲话,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倡导者,更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在他身上,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而且更有深沉的文化自觉;不仅将文化自信熔铸为自己的精神气质,而且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是基于高度文化自信的重大理论创新的典范。这里,仅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神入化的运用谈点体会。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的价值观体现在做好民生工作的深刻论述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山和平社区考察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民本”思想的现代升华。早在西周时期,甚至更早,“敬德保民”就成了中国执政者的基本政治逻辑。这种逻辑自孔子以下,一直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要义。“仁”的理念作为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一个关系概念,主体作为个人,就是要“爱人”,爱与自己形成社会关系的所有人;主体作为执政的团体,就要爱执政的对象。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就要爱全体人民群众,就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始终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置于重要位置。这次视察湖北,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他对湖北提出了“四个切实”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切实做好民生工作”。他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肯定湖北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仍然保持75%以上的比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行动自觉。他深入分析了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从就业、困难群众帮扶、精准扶贫、棚户区改造等多个方面,系统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路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讲话中专门论述了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问题,在整个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中,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处体现出他拳拳爱民之心。比如在论述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防止乡村振兴重物不重人、见物不见人偏向”。又如,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还念念不忘要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他强调,“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期间与群众对话时,总要问群众生活过得怎样的问题。调研棚户区改造时,还叮嘱各级干部,我们抓工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

二、用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用了整整一个大自然段的篇幅,从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解决长江病、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思路。他强调,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既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科学运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最突出的就是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医理论和实践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这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的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批评了一些存在的现象,比如“有的认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不发展了”;又如“目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谋一域’居多,‘被动地’重点突破多;‘谋全局’不足,‘主动地’整体推进少”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都是脱离了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再如,“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段话,既明确指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把握的“五个关系”,又鲜明指出了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整体性、战略性思维方法。

三、用地域文化元素表达思想激励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实践,还体现在他对地域文化的巧妙运用上。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西安会见印度总理莫迪,两国元首在西安大慈恩寺参观后,习近平向莫迪介绍了中国大唐高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的故事,表示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有力营造了推动两国友好交流的良好氛围。此次视察湖北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利用地域文化助推中印两国外交。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中印都是有着璀璨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印两国应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共同致力于东方文明复兴,共同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从文化上拉近了中印两国的距离,促进了两国的友谊,而且高度肯定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给荆楚儿女以莫大的鼓舞。

在湖北省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湖北地域历史传统文化元素论述问题。比如在论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时,习近平总书记信手拈来,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写湖北的两首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吟颂了这两首诗后,他明确指出:“这些都是描写湖北景色的著名诗句。”引用富有湖北地方人文特色的诗句,可以引起湖北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增强认同感,提高保护家乡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强调要“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时,习近平总书记用楚人自古就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他还用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的创业故事,对湖北广大干部群众提出要求,“希望湖北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力争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巧妙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来阐述思想、推动工作,是思想的艺术、工作的艺术,更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

猜你喜欢
经济带湖北长江
The rise of China-Chic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