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宏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对国家发展目标发展任务的制定与完成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化解旧矛盾又不断直面新矛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进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本领也是在不断正确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中提高的。
主要矛盾的观点是由毛泽东在1937年《矛盾论》中提出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会有多对矛盾同时存在,其中有一种矛盾是起着主要的支配性作用的,这就是主要矛盾。社会发展也有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不断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只有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党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
毛泽东主要矛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深化与发展,主要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或阶段性特征。尽管事物的矛盾是多样的、复杂的,但主要矛盾却起着决定作用,它规定并影响着事物的性质,并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事物性质或阶段性特征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同时,指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次年,这一经典论断被写进了十二大修改的党章总纲。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现阶段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非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该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征,指出:“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十三大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其中,把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相联系进行综合论述并作为其内容之一,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坚持经典论断的基础上,强调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十三大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内涵;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从七个方面具体说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这个角度来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八个方面阶段性特征。这八个方面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仍然落后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了“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新的全面部署。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既反映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和提升,也体现了发展社会生产的新思路新理念。
(7)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三个没有变”,即在“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增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主要矛盾论、国际地位论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既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更加完善。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科学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重要思想,深刻阐释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和根本原因。这一重大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标定了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来看,现在主要矛盾的表现、程度、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对基本温饱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来了;同时,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发展,所以现在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而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指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群体差距仍然存在;不充分,就是说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上发展了,但是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很完善的状态。
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历史性变化,源于“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源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源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源于“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对5年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是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准确把握全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事关全局的突出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各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阶段性的跃进,生产力水平有了质的突破,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变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事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合力”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社会“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乘势而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基石。
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同生共长。党的十九大既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也提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新路径。标志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顺应人民需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阶段,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要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同志强调:“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处于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西藏,经历了“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在新时代面对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同时面对“发展起来后”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西藏发展稳定生态三大主题的关系、与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与西藏实现长足发展长治久安的关系。应该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如何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如何认识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内涵、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进步长治久安,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一是在西藏特殊的现实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我们准确判断面对主要矛盾以外的“特殊矛盾”,即“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两大矛盾”使西藏应对主要矛盾转化面临着更多挑战。
二是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西藏面临着特殊的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就是“发展起来前”与“发展起来后”的矛盾“并存”现象;“转化前”与“转化后”的矛盾“叠加”现象并存。也就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提升,同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增加;“落后社会生产力”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很突出。
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发展稳定生态三大主题如何拓展内涵、创新实践上,即在更高层次上确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与内生动力;把握特殊矛盾,综合施策、确保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保护生态、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西藏。
四是如何坚持问题导向与战略导向,立足新时代新特点新机遇,应对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挑战;立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适应主要矛盾转化的新思路新措施;立足于存在的“两大矛盾”,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立足于新目标新征程,突出抓工作重点、补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足于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来研究适应主要矛盾转化,推进西藏发展稳定生态建设长足发展长治久安。
五是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我们正确判断发展形势,丰富发展内涵。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探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抓好西藏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对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判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克难提供了根本依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推动西藏长足发展长治久安,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持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十三对关系,着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西藏保持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是加紧生态功能区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阶段,是着力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意识和能力的巩固提升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干扰是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最大短板是发展不足,最大动力是改革开放,最大使命是治边稳藏,最大机遇是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最大潜力是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最大保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必须妥善应对严峻挑战,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有效转化政策机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发展、稳定和生态文明,着眼民生大事,把握阶段性特征,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西藏第九次党代会指出,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特征和变化:一是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可控,但稳中有变数、稳中有风险、稳中有隐患;二是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总体层次低、总量小,初级性、依赖性特征明显;三是民生改善力度加大,但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水平低;四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基层基础设施欠账多、差距大;五是现代文明进入群众生活,但宗教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摆脱落后观念、克服陈规陋习的任务艰巨;六是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七是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但“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从严管党治党任重道远;八是各族干部无私奉献、积极作为,但基层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些都表明,西藏在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着力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新矛盾要求新发展,新时代的新发展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稳步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适时调节,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着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平衡发展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充分发展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调整发展思路,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下大气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社会环境包括团结和谐、长治久安的稳定环境,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服务环境,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环境。
树牢生态优先理念,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绿”,又要“富”,成为绿色发展的全面追求,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方略于无声处惠及民生。西藏生态安全是国家战略,地位重要、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任重道远,马虎不得、忽悠不得!
面对主要矛盾转化,我们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供给侧的不足,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这也成为我们的短板,改革继续向前发展。目前西藏存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规模不足、水平不高,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大。公共服务上存在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的双重问题,影响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最主要的是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经济指导型转变为社会服务型,着力提高新形势下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解决公共品欠账的问题。当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但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政府转型提出了更为紧迫、更为现实的要求。我区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跨入新阶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有保障、更有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藏方略以及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更加注重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加大政府统筹和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推进发展稳定生态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1]毛泽东:矛盾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第一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中英文版,2014.9.2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中英文版,2017.11.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出版社,2017.10.27.
[5]《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C].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10.27.
[6]《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5.8.24.
[7]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Z].2017年1月10日.
[8]吴英杰:《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6年11月15日.
[9]杨生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与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01月09日.
[10]侯德泉、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历史演进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11]李君如,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11月.日.第7版.
[12]都本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重大判断的理论贡献[N].《辽宁日报》:2017年11月09日.
[13]侯霞:《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推动西藏长足发展长治久安》[N].《西藏日报》,2017.12.3.
[14]汤大锋:《正确把握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N].《西藏日报》,2017.11.25.
[15]何六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建设美丽新西藏》[N].《西藏日报》,201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