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对经济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西藏同全国一道迈进了新时代,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西藏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等问题,是给新时代西藏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时代性课题。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特征,新特征意味着新任务,新任务需要新的战略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基本逻辑没有变,对人民需求、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更准确的界定,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这就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依据。是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十九大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同时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明确宣告党中央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新认知、新判断和新战略,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发展时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明确告诉我们必须从四个层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第一层含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第二层含义是,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三层含义是,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第四层含义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完善经济体制,最终打造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的区别是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其基本框架是:一是经济发展高质量。以科技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建成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国家、智慧社会等在内的创新型国家。二是经济水平高效益。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大大提高.三是经济增速中高速。成为世界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速保持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进入高收入阶段。四是农村发展高水平。具有较高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融合的城乡发展体制、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较快提高。五是地区发展更平衡。国家战略规划、跨地区战略规划、区域性战略规划衔接有序、配合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成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更为有效。跨地区的转移和互助机制逐步成型。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六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包括更具活力的市场调节机制、更具竞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有效率的政府服务体系以及更加安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协调机制。七是对外开放更全面。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成为贸易强国、对外投资强国,具备一批全球贸易中心、研发中心,以及面向全球的创新合作、产能合作、服务合作、投融资合作网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总纲领。十八大以来,西藏积极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经济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全区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50.0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802元和9094元,增速均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在全国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脱贫攻坚扎实推进,2016年已减贫14.07万人。但由于西藏经济基础差、起步晚、产业规模小,资源和环境约束明显,仍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改革动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西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投资有效性。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特殊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并非是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而“降成本、补短板”才是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任务。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产生活短板,有效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注重投资的整体收益、长期回报与外部效益结合,加强水利、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公路等级,加速铁路建设,降低生产原料成本和交易成本,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快的经济增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通讯网络体系建设,破解西藏物流瓶颈,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补齐发展动力短板,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区、质量强区、网络强区、交通强区、数字西藏、智慧西藏提供智力支撑;加快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人才机制建设,引进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农牧业良种选育、藏医药开发、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推动西藏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加强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短板,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二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区各种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自治区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集中连片贫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四,大力推进内外开放合作,补齐发展思路短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滇藏、川藏区域经济合作,融入川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吉隆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是用好用足援藏政策。积极主动与援藏省市、企业对接交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西藏人才交流力度,推动西藏产业体系建设,逐步增强西藏“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完善体制机制建设,补齐制度短板,有效降低制度交易成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事事瞄准要害,件件关系全局。从总体思路来看,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从具体改革任务来看,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习近平.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2017,10.
[2]洛桑江村.紧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加快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新西藏,2017,4.
[3]杨亚波,连成国.西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殊性及路径选择.西藏研究,2016,(3):66-72.
[4]李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016(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