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生产力功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

2018-02-20 08:33张莎莎
学术交流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异化资本主义

张莎莎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马克思的资本思想是近些年学界热议的问题,其成果众多,也不乏真知灼见。针对资本的批判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于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知道,马克思诠释资本的思路,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创造生产力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原因资本无限增殖自身的本性,资本增殖的最重要手段是利用科学技术和大机器提高生产率,展现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另外,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1]94。所以,以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作为深刻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切入点,不仅能够释放马克思资本思想的完整轮廓,更能显示出马克思与时俱进的品质,值得我们坚持。在中国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而马克思提出来的资本推动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思想,必然会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实质性价值。立足马克思对资本的辩证分析及其成果,我们一定能够深刻认识资本和生产力的联系,而且揭示出资本在推动生产力方面上的重要作用,针对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时导致的人的异化状态,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抵制资本的负面效应,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资本的历史性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从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可以认识到,马克思并没有否认资本的文明作用,而且甚至认为,只有资本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形成通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基础,这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得到证明。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解放的根本动力。因为,只有资本才能够使劳动力的使用社会化,进而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化生产中最大限度的优化,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以马克思之见,现代社会就是利用资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解放的社会,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解放反过来又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为形成普遍的人的全面能力的共产主义奠定现实基础。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无止境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止境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2]305。很显然,马克思这里把生产力的提高视为“资本的生产力的提高”,这足以说明资本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恰恰与资本家的作用无关,当然也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

进而言之,资本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资本不得不无止境地使自身增殖,而资本自身增殖的主要手段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利润。资本为了无限制地使自身增殖,必然以提高社会劳动效率来扩大增殖的空间。与此同时,资本在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大机器的使用,使其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拥有了核心力量,而“劳动资料转变为机器体系,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1]92。资本通过利用科学技术而把生产力发展到无限(极致状态),实质在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追求绝对剩余价值,另一种是追求相对剩余价值。在现代世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主要是以对相对剩余价值的掠取为主要途径。资本不是主要靠延长个别人的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来获得剩余价值,相反,它是通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无限制地榨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了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2]406。在这里,马克思把资本与生产力的发展结合了起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说明,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资本榨取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稳定和持久的能量。

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间不断缩短,而相对剩余价值却不断增加。资本就以科学技术和大机器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对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养分。这就表明,生产力的提高与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是成正比例的,而马克思的深层意思是,资本通过把科学技术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了无限的动力。因此,科学技术作为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手段,为资本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与生产力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科学技术成为资本发展的核心因素,资本利用科学技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一来,在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对生产力发展无限推动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这里可以看出,资本在推动生产力提高方面,不断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要把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的使用作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内核,反过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又为资本获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动力,所以资本才能够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增殖与生产力发展是资本本身所固有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且彼此统一,资本增殖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以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的使用作为资本无限增殖的保证,从而推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进而言之,我们把马克思的资本分析思想作为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实质,所要明确的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以及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应用等这些体现当今时代的不同发展现象,每一个都与资本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即资本的这一巨大功能,“是在生产力的质上的扩张,不断迫使经济系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以开辟新的市场,开辟新的资源流通渠道”[3]。以马克思的见解,资本的文明面恰恰在于资本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作用,在于只有资本才能够奠定人类不断地朝向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道路的基础。进言之,如果我们不再局限在资本主义制度当中,以及如果我们能够从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的话,我们将会认识到,资本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这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力发展也将会产生崭新的借鉴价值。以马克思的说法,“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4]所以,就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个意义上,虽说其内涵着剥削人的属性,但资本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而且资本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在一定意义上,资本与市场经济具有同构性,如果说资本造就了一个普遍的以商品交换价值为支撑的市场体系的话,那么市场经济恰恰是商品交换价值形式的具体表现。所以,市场经济“驱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从而驱动生产力系统的直接动力,是能够通过市场教化获得他人拥有的产品,为此人们必须生产出产品的交换价值”[5]。而马克思也指出,“认为交换价值不会发展成为资本,或者说,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不会发展成为雇佣劳动,这是一种虔诚而愚蠢的愿望”[2]204。所以,资本主义可以用资本来谋求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资本来谋求发展生产力,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谋求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能够驾驭资本的负面效应,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企及的。

二、资本的负面效应:导致人的异化产生

在另一维度上,马克思为我们刻画出现代生活的另一面,即在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即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6]34。可以认为,马克思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唯利是图思想的批判,另一层意思在于,资本的到来预示着封建社会及其传统生活方式的灰飞烟灭,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即“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6]35。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造就的文明时代恰恰是以牺牲具体劳动为代价的,即是说劳动在资本面前成了为资本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2]256。就此而言,资本无止境地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的劳动和生活陷入到困境当中,人的异化状态随即产生。资本在给现代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现代世界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知道,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是基于资本使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而被确认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本质上是商品交换关系。如奥尔曼所说的,“马克思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产生的毁灭性影响,对他们肉体和精神状况的影响,以及社会进程的影响”[7]。在这里,奥尔曼认为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看法,本质上是一种学术建构,而这个学术建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统治以及由这种统治所使人产生的异化状态,从而使得人的肉体和精神都发生疏离人的情形。但是,马克思又不仅仅只是看到人的异化现象,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异化现象,分析了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资本使人完全失去了自己,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区分对象化和异化,揭示了人在资本的统治下形成的异化状态,从四个方面揭示了人的异化表现形式。首先,人与物的分离导致物对人的统治。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反过来越不属于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也就越贫穷,而且工人生产的越多,越证明他相对于财富来说越是像物,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8]156。正是在这里,人的对象化活动创造出来一个物的世界,但是这个物的世界是以敌视人的情形展现出来的,人与物分道扬镳了。其次,人的自我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自我的异化说明的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相对立。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直接的后果就是劳动本身已经不再属于工人,即工人的劳动活动与人对立了。马克思说道,“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8]159。就此看出,工人劳动的异化无非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已经与其分离了,劳动不再是体现工人本质力量的东西,而是畸变为维持工人生活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自己的劳动分离,工人在劳动中体验到非人的感觉,即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机器。再次,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分离也异化了。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人是在类生活中作为人而确定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物和劳动都不属于工人,导致了人的类本质与人也产生了对立和分离的情形。马克思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8]163人这种异化状况是以上两种异化的深化,是人的类本质脱离人而全面异化的结果。最后,人与人之间全面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全面的异化说明的是,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彻底成了非人,人对他人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人”的关系,而是被物的关系所取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异化了自己,进而全部的人也就在这种异化了的情形下形成了异化关系。马克思说,“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8]163。即当异化的人建立其关系的时候,这种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关系。

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使人不断异化的历史,人在资本的统治下成了异化了的人。资本利用科学技术壮大自己,科学技术成为资本增殖的手段,而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为科学技术做“座架”,成了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没有推动人的自由,而是使人陷入失去批判思维的境地。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这种异化处境并非科学技术本身所导致,本质上还是由资本造成的。因为,资本为了无限制地增殖自身,必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最终导致新的统治方式产生。

在这里,表面上看虽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实质却是资本逻辑导致的,因为资本需要利用科学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样一来,人对资本的崇拜演变为了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技术理性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主要思维模式。以马尔库塞之见,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1)资本主义不顾及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仅仅知道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由此形成;(2)在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被毁灭,而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随之烟消云散了,人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3)资本增殖使用的科学技术,无限制地吸吮着人的精神,技术理性对批判思维的霸占,使人的精神演变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马尔库塞指出,不管这种科学思维的对象是人的精神还是现实的物质实物,也不管它的对象是在社会当中还是在纯粹的自然界中,“反正它已成为同一组织、计算和推理的普遍规则的附属物”[9]。以上马尔库塞对人的异化分析,就是看到了资本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导致了人的技术理性主宰人的情形,人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

第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觉被单一的感觉所代替,人的感觉的“绝对贫困”随即形成。在资本推动所形成的现代世界,由于人的异化的产生,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拥有关系,而不是占有关系。拥有关系说明人在拥有物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人,而且这种拥有感仅仅是对物而言才形成,人的其他感觉被这种物的拥有感所掩盖。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沉浸在购买商品的喜悦当中,由于人被物所麻痹,因此人们对商品和货币的兴趣完全代替了其他任何属人的事情,从而形成了新的拜物教,即“货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宗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6]34。就此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交换价值的普遍化为人的生活提供了较多的物质财富保证,提高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这种虚假的消费幻象使人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感觉沦落为了绝对的贫困。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人的异化不仅在劳动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也都成为不争的事实。人对物的依赖远远大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信仰远远大于对上帝的信仰,从而人的一切感觉,即“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10]。这里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代表了人的一切,拥有物就是拥有整个世界,人的全面异化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因此,在被物所统治的资本主义会,人对自己生命活动及其本质占有的感觉,也就变得愚蠢与片面。

可以看到,人在以资本为本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异化的人,人的异化成为人不得不面对和体验的命运。资本增殖的内在目的就是使人在个体独立的前提下,被具有普遍性的物化了的交换价值所取代。这种普遍性的交换价值,是通过抽象劳动(异化劳动)的形式而产生的,异化劳动作为资本对人抽象统治的后果,其本身就是一种没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形式上的劳动。进一步来看,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又被人们当成崇拜的圣物,即“商品拜物教”,而且人的这种空虚化表现为普遍的对象化,即异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生命活动的丰富性与人分离了,成了一种仅仅追求财富单一性的片面形式,从而被“纯粹外在的目的”,即被资本逻辑抽象统治。因此,人在资本的抽象统治下变为了异化了的个人,这就意味着人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生命活动的丰富机能和属性,人最后沦落为了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要素,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活动关系转变为一种“工具”或“效用”。

综上所述,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却是以人的异化生存为代价实现的,处于异化状态的人失去了使其成为人的生命生活,人作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只是作为一种商品性的存在物。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时促使人的异化产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人的异化,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按照资本逻辑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使资本增殖,而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只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制度才能够驾驭资本,开拓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

三、发展生产力: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资本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导致了人的异化发展的产生,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分道扬镳了。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人们向往的社会环境,但其实质是一种虚假的理论说教,本质上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而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不仅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而且还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但是,当今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道德滑坡、个人利益无限膨胀、享乐主义不断显现、精神生活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急需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和说明,并找到解决的有效途径。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当今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从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一角度理解。而中国在利用市场经济谋求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拜物教”思想,恰恰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结果。可以说,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首先不是中国人的伦理道德缺失引起的,也不是中国人的素质不高引起的,毋宁说,在以资本架构起来的“物化的关系”中,是“物化的关系”侵蚀了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个体素质,导致了“拜物教思想”的形成,最终使人拜倒在物的面前。马克思指出,“为什么人们信赖物呢?显然,仅仅是因为这种物是人们相互间的物化的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相互间生产活动的关系”[2]110。可以认为,正是这种“物化的关系”成为当今中国在利用市场经济谋求生产力发展时需要警惕的危险。所以,在这种“物化的关系”的支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引导,就会使个人利益无限膨胀,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掉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棉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6]34。难道不是这样吗?

从中国所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关键在于我们需要辩证且全面地理解资本的历史作用和负面效应,讲出资本的文明作用,并探索解决资本负面效应的途径。这也就是说,我们应从马克思对资本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入手,一方面积极认识到资本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具有的历史作用,一方面警惕只顾生产力发展而不顾人的发展的情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到生产力发展与“物化的关系”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提出驾驭资本的有效措施,并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目的是使资本无限增殖,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被掩盖。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中国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展开的,具有比资本主义更为优越和先进的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1]25。进言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实质就在于利用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深入到生产力的内部即劳动者层面,摆脱人被经济增长所束缚的困境,创造和谐的生产关系,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践行以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中心,着重强调生产力发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根本目的这一主张。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也知道,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落实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上,只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了,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一直坚持的观点。所以,虽说发展生产力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手段,但是只有生产力高度的发展与提高,并不能创造使人全面发展的全部条件,因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劳动者这一关键因素。对此,马克思还提示我们,人只有在充分占有生产力成果的前提上,才能够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显现出来。而资本的邪恶性就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异化了的生产关系,即物化关系。物化关系展现的是人被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所统治,人向物膜拜。如何克服人的异化状态,对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8]185。从马克思对人从异化走向复归的逻辑思路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才是根本目的,人充分地占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人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进而才会形成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

与此同时,在中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今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举措,它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提升中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综合国力,还在于从根本上建立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关怀的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群众能够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克服“物化的关系”,充分地享有发展的成果,最终筑牢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我们党90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11]40。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职责所在。如此一来,虽说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以资本作为催化剂,才能够激发出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形成具有坚实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人民的劳动,而不是立足资本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及其成果,以推动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新发展模式。因此,我们不仅要以大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作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支撑。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透过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层面,进入到劳动者这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上,积极地落实以人民的劳动为中心进行发展的措施。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出发的发展,是最大限度地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劳动的幸福的发展,这样才能够消除“物化关系”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状况,使人民群众充分占有和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要求我们从生产关系入手,抛弃资本与劳动相对立而形成的物化生产关系,建立真正的以“和谐关系”为目标的新型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实,必然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但其根本是创造和谐的生产关系,有效驾驭资本造成的“物化的关系”,建立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良性关系。就如马克思所言:“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6]46值得指出,生产力的核心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也就是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上就是深入到生产力的内核当中,即深入到劳动者当中,从劳动者出发建立和谐的生产关系,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人民群众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当中解放出来,在人民群众的劳动中建立彼此和谐的生产关系,实现劳动与生产力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11]130。这样一来,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出发点所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就不会是异化的生产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展现的不是人与物质财富的分离关系,它是超越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之上所具有的“人类社会”性质的生产关系,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我们必然能够使人民群众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中超拔出来,从而有效抵制资本的负面效应,让人民群众的劳动是其所是,进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所在。

进而言之,中国需要而且必须走一条利用资本与驾驭资本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利用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深入到生产力内部即劳动者层面限制资本的负面效应。因此,像有些国内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在一个广博、比较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我们只能通过对‘资本逻辑’的驾驭(而不是被资本逻辑支配)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12]。所以说,从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马克思曾经所言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53这一观点,必然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中被充分吸取和转化。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从生产力的核心层面即劳动者这一层面上构建起来的良性发展模式,并通过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主体地位和获得感,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总而言之,马克思关于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入市场经济来寻求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已经显现出了对中国道路的合理性指导作用,这可以从当今中国社会各方面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得到确证。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深入转型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抓住这个有利机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地融入到深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解上来,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出发解决资本与劳动的对立问题,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构思,最终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