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忠祥 易重华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风云多么波澜壮阔,思想创造就多么博大精深。伟大的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地回答时代之问,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理论特性,这是这一思想能够自成一体、拥有独立地位、发挥指导作用的根本依据,也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这一思想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不久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提出来。中国梦凝聚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今天的中国,已经完成了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开始进入由大变强的新时代,因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实现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首要的执政理念提出来,就是明确地向中国和世界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担负起将中国梦变成现实的目标追求。中国,作为一个兼具东方文明古国、最大发展中国家、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等多重身份的国度,其由大变强不仅意味着将彻底改变中国“昔强今弱”的局面,而且意味着将彻底改变当今世界“资强社弱”“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状况。复兴一个民族、改变一个世界,这就是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雄浑壮阔的,也必将是艰巨曲折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登高望远,做出了一系列志存高远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在战略步骤上,提出了“两个阶段”“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将原先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十五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定位。在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上,着眼世界一流,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经济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等全面图强的发展目标。强国必须强军。近代中国谋求民族复兴的梦想曾两度因为日本的入侵而中断,当代中国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在军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新时代强军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刻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由大转向强、由大变强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由大变强的重大时代课题,坚定地表达了不惧任何风浪阻扰、一定要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和决心信心。
富起来为强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强起来是向新质的跃升。富起来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不能照搬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中来,必须勇于创新。经过反复酝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赴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围绕着这个战略布局,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要趁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样就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缝对接,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但是在每一个执政理念上都加上“全面”二字,并且将“四个全面”作为一个内在密切关联的整体性战略布局提出来,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鲜明地表达出注重全面地谋划发展的执政新思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明了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强起来的发展规律,从主要矛盾、思维理念、战略布局、组织保障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推进全面发展的理论架构和实施方案。首先,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把发展不平衡问题置于矛盾之首,指明了全面发展的社会基础。第二,提出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发展的理念,直指以往“以GDP论英雄”的单一发展观,旨在通过补齐发展理念上的短板弱项来带动全面发展。第三,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以点带面的四个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既坚持了重点论的科学方法,又克服了以往过度偏向经济建设的片面重点论,阐明了重点论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提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全党全社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大增强,适应了全面发展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组织上保障全面发展谋划的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两大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推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的34年时间里,我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发展成就,完成了富起来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处于由穷到富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以经济发展为重,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从好改易改的外围突破。这种单兵突进和外围改革的模式具有见效快、阻力小的优势,但也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了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不立不破,破除多年的顽瘴痼疾需要立起新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要出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是最关键的一跃,也是最艰难的一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开创理论上的新境界,就不能成就事业上的新辉煌。
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理论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挑历史重任,把突破旧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理论创新不是对以往理论体系的局部增补,而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做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回答,这些新回答密切联系、相互贯通,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创造伟力最终要由实践的创造伟力来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改革由经济领域走向全面深化、由外围引向核心,对国有企业、党和国家机构、国防和军队、财税体制、司法体制、户籍制度等核心关键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防治污染、精准扶贫、惩治腐败等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出来的已经不是一般的创新力,而是强大的理论创造伟力和实践创造伟力。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新概括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声情并茂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诸如“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等等一系列描绘、赞美和阐述。第二,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世界解决发展问题再度做出卓越贡献,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第三,表达了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大自信”中加上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其自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光辉典范。无论是应对国内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还是应对国际面临的生态资源、恐怖犯罪、强权政治、逆全球化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都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在国际交往中则积极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如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理念,来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用“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中华名句箴言,向世界阐发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理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明理念、表达观点、解疑释惑、推动发展,已经俨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理论特色和行文风格,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展现出坚定的中华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体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上,就是一个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对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中的新定位。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问题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上升。当今世界正处在开放还是保守、合作还是封闭、变革还是守旧的十字路口。在大变局中涉及到的发展、变革和调整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会越来越明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为实现我国在世界上的新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提出新思路、做出新谋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新时代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中的新定位,积极应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观”“新型大国关系观”等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显示出宽广的世界格局。首先,选择了扩大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世界级论坛上指出,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坚持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坚定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显示出了把握潮流大势的世界眼光。第二,选择了深化改革而不是故步自封。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加快实施,显示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胸怀。第三,选择了参与共治而不是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要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贡献者。近年来,中国成功主办了G20、上合组织、金砖国家、APEC、亚信等峰会,发挥出了促使各方凝聚共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示出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平稳定、秩序公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世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