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故事:习近平与项南的“忘年交”

2018-11-07 08:27张秋实
学习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长汀县长汀宁德

●张秋实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摆脱贫困的历史。在这股治贫去弱走向富强的历史洪流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值得回顾。本文所述,正是这些令人回味、可受教育的故事之一。

一、习近平:项南手下的“新兵”

项南年长出生于1953年的习近平35岁。他与习近平一样出身于革命世家,其父项与年1896年生于福建连城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习仲勋在西北两度共事。习仲勋赞誉项家“满门忠烈”。项南生于1918年,因其父是闽西最早的中共党员,母亲曾为革命坐牢,叔叔为革命壮烈牺牲,所以他自幼受革命家庭熏陶和中央苏区环境的影响,很早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青年团书记、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局青年团书记、团中央书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但从未动摇过革命理想与信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出现了“经济特区”这个名词概念。1980年冬,正是改革开放用人之际,项南被中央派到福建主持工作。中央考虑福建是一个侨乡,有几百万华侨在海外,所以要找一个福建籍的同志,会讲福建话、了解福建情况的人,到福建主持工作。就这样,项南成为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很早就离开故乡、多年后重回故里的项南,对当时福建基础建设之落后、经济之困难感到震惊。由于海峡两岸的长期对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福建一直被牢固地定位为“海防前线”,几乎没有建设。项南带着中央的期待,面对福建干群的疑惑,开始主持福建省委工作。

项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提出开拓性的思路,即着眼厦门、发展福建,修建机场、引进外资,从农业、工业到商业,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特别是他顶着重重压力,用科威特的贷款修建厦门国际机场,组织实施修建水口水电站、引进全自动程控电话等改变投资环境的“十大建设”,大胆支持和鼓励为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积极倡导和扶植乡镇企业,十分重视落实华侨政策,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与合作,激发华侨爱国爱乡热情。项南是福建改革开放初期披荆斩棘的开拓者,被时人学界称为“改革八贤”之一。

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广东、福建沿海陆续出现走私狂潮,种种不利于经济特区的传言不断袭来,饱受争议的特区经济政策被推上风口浪尖。特区还要不要办下去?为此,1984年邓小平开始了视察特区的第一次南巡。2月7日,他到达厦门。在视察过程中,除了听取简要汇报和参观外,邓小平很少讲话。省委书记项南陪同在侧,趁机向邓小平作了关于扩大厦门特区的汇报,他提到知名侨商李引桐关于将厦门特区建成自由港的建议,即仿效香港“人员自由往来,货物自由进出,货币自由兑换”。项南向邓小平转述李引桐的话:台湾同胞到大陆都要从香港或者是日本绕道,如果厦门实行进出自由政策,会对两岸关系发展起到很大作用。2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完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其中谈到厦门时,他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1984年5月,中央做出将厦门特区由胡里区(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的决定,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除了经济上的考量,中央特别强调这是为了“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985年6月,正是厦门特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历史性时刻,组织上将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调到厦门工作,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于是,32岁的习近平成为项南手下一名改革开放前沿的“新兵”,而项南则成为习近平眼中“可以就教的良师”和“值得尊敬的长者”。作为项南手下的“新兵”,习近平的行政实践表现出深入实际、学习创新等鲜明特点:

一是在经济特区市级领导岗位上,习近平像在正定县委书记岗位上一样,深入基层调研。一到厦门,他被安排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于是,他上高山、下海岛,到偏远的乡村去调研,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

二是到厦门特区工作,是习近平“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他努力学习各种知识。首先,学习管理城市这个大“容器”。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农村是一种分散的村落经济,而城市则是高度组织化的经济形态。怎么样管理城市、引领城市发展,对于习近平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问。他通过学习逐步了解到:城市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为此,他对城市管理的主体、层级、逻辑维度和专业维度等知识广泛涉猎,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其次,在参加外商投资贸易洽谈活动、外事活动时,据人回忆,他总是埋头做笔记,特别爱问问题,从不惧怕尴尬。

三是主持自由港调研工作,习近平为厦门制定出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厦门的经济发展,习近平首次表现出想对厦门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意愿,这与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特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发展战略作为决策指南,于是决定由习近平牵头,研制一个厦门十五年发展规划。在习近平的主导下,当时厦门市组织了国内10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21个专题研究,历时一年半,终于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成。城市规划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的一种城市管理活动,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在该战略制定过程中,习近平不厌其烦,以工作做细做实为标准。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初步成果,不仅为厦门制定出全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而且为厦门此后的发展提供了蓝图和依据。

此外,习近平还“担任市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管理建设等领导机构负责人,研究制定了推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厦门实现计划单列,主导协调解决了计划单列涉及的一些重大政策问题”。

习近平在项南手下工作的实际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回忆说,1985年他到厦门任职后,项南与他有过不少交流,其中有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设想。项南对他谈到在福建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和设想,而那时整个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也没有哪个省敢提出这样的计划。200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省代省长、省长后,制定了《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2001—2030)》,将项南的宏愿付诸实施。

二、项南: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的作序者

习近平在厦门工作不到一年时,项南因受“晋江假药案”牵连而离开福建省委书记岗位回到北京。其实,项南和福建省委对假药案的处理是坚决的,措施也得力。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乡镇企业的假药案,最后却要省委书记承担领导责任,致其黯然去职,并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这无疑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阵痛。

1988年6月,组织上将习近平调到福建宁德,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与开放的滨海城市厦门相比,位于福建东北的宁德则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贫困山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居全省末位。当时宁德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没电、没路、没钱,到福州开车要8个小时。外商投资一问电话、二问路、三问项目、四问住,这些方面,宁德都缺乏优势。据习近平2000年在接受《中华儿女》杂志社记者专访时透露,福建省委将他调到宁德担任“一把手”,其初衷是想让他到那里去“冲一下,改变那里的面貌”。当时宁德的干部群众也期待他干成三件大事:一是开发三都澳港口;二是修建福温铁路;三是撤地区建市。

但是,1988年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极其不稳,先是出现抢购风潮,接着是遏制通货膨胀,随之又出现“经济滑坡、市场疲软、生产停滞”的局面。正是在这种国内经济形势严重不稳的情况下,习近平奉省委命令到宁德主政。因此,对于习近平来说,新的任命就是新的考验。他到宁德任职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开始实施治理整顿。因此,他只能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大气候不利于采取超常措施。”同时,他以哲学家的思维,于不利之时看到有利之处。他说“治理整顿也是一种机遇”,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后来他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薄弱,不可好高骛远,还是要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多做一些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工作。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只要我们有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赶上去。”

当时宁德全地区有9个县,其中6个是贫困县。1988年6月他走马上任后,便轻车简从下乡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也都走到。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说:“只要不开会,一有点时间,习书记就要下乡去。”在扎扎实实调研的基础上,习近平认为宁德的大部分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因此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于是他带领宁德党政干部打响了“摆脱贫困”的战斗。

习近平带领宁德脱贫、发展的实践已镌刻在宁德的改革开放史上,而他关于宁德脱贫、发展的思路和思想则熔铸在199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里。《摆脱贫困》表明习近平在了解宁德历史和现实特点基础上对宁德发展思路的确立:

首先,立志树目标,提出弱鸟可先飞、滴水可穿石,地区贫困但观念不能贫困的思想。针对宁德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习近平极力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重要性。

其次,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经济大合唱”的思想。针对宁德开放的步子不大,提出根据区情、区力的实际,探索宁德自己的开放模式,在“水、电、气、路、桥”等方面创造起码的吸引外商的投资软硬环境。

第三,提出反腐败讲廉政,练好干部基本功,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强化领导“脱贫”核心力量的思想。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说:宁德穷地区,穷家底,脱贫致富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讲廉政,以此团结和带领群众。他明确指出: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他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他把这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并要求干部都必须苦练这一基本功。为此,他作出“四下基层”的规定,目的是要建设一支能打脱贫攻坚战的干部队伍,强化带领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力量。

第四,要带领宁德脱贫致富,除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办好各种教育外,还要进行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摆脱贫困》里对闽东各种文化光彩如数家珍,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介绍人们认识闽东的闪光点,既是对外开放增加闽东的吸引力,也是向内增强宁德人的文化自信。总之,贫困地区的发展要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增加动力。正如习近平书“跋”中所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1992年,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的习近平,将在宁德工作期间(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的讲话和文章共29篇结集出版,取书名为《摆脱贫困》。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记录了他主政宁德的大量“脱贫”干货,反映了他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习近平特地邀请项南为这本书作序。此时,项南虽已退居二线6年,但他仍积极投身扶贫济困和老区建设事业,他创办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并担任会长。他经常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调查研究,同当地干部群众商量脱贫致富方案,为农村奔小康做贡献。收到习近平请他作序的邀请后,项南不仅没有拒绝,而且在序言里欣然写道:“我在福建工作期间,虽然县县都跑到了,但对宁德地区的具体帮助很不够,总觉得欠了账。”“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历史发展的实践,证实了项南的远见。

三、“项公亭”前的薪火相传

福建长汀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其河田、策武等地的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1940年12月,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在长汀河田设立,当时的民国政府试图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但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3年,长汀水土流失虽然做了初步治理,但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仍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依然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项南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新局面的开创者。1983年4月2日,项南与温秀山、张渝民等省委领导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专程到长汀视察水土保持工作。通过看《长汀县志》和向有关部门调研,项南了解到长汀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情况,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制约长汀经济发展和困扰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他的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是创作《水土保持三字经》,提出“严封山,要做到。多种树,密植好。防为主,治抓早。穷变富,水土保。三字经,要记牢”等,树立大家的水土保持意识。二是实行省、地、县三级包干责任制。项南指出:“搞责任制就是包。一是社队治理水土流失,造林绿化包给农民;二是省、地、县有关部门也要包。”经过协商,决定由省农业厅、林业厅、水电厅、水保办、林科所、福建林学院、龙岩地区行署和长汀县政府等8家单位实行责任制,每家承包河田镇3个大队,争取3到5年达到治理目标。三是解决老百姓烧柴问题。项南指出,必须动员群众改烧柴为烧煤。省政府决定,从1983年至1987年的5年内,由龙岩地区每年安排1万吨煤供应长汀河田公社作为群众生活燃料;由省林业厅每年拨出育林基金20万元,用于培育苗木和造林补贴;由省水保办每年拨出30万元,作为煤炭供应补贴。由于解决了群众烧柴问题,实行多年的“封山育林”作用开始见效;由于实行了育苗经济补贴,干部群众种树不用愁;由于实行了责任制,干部群众责任心大大增强。综合施策使水土流失治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从1983年到1994年,项南不顾身体疾病多次到长汀县视察。晚年,他要求提高治理质量,改进治理方法,把长汀的河田建设成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区。这些思想体现了项南的远见卓识。

1997年11月10日,项南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长汀人民倍感悲痛!不久,为感念项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不朽贡献,当地老百姓自发集资修建了项公亭、项公园。项公亭、项公园坐落在河田镇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露湖村,亭内有项南的半身石雕像,两旁青松翠柏默默挺立,四周各种果树悄然成荫。亭上有对联“河田无声颂项公,汀江有情怀君绩”,寄托了长汀人民对项南的深切怀念。

项南逝世后,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接过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接力棒。1998年元旦,他为长汀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1999年11月27日上午,习近平乘一辆中巴车,来到长汀的河田镇露湖村。他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石灰岭上的项公亭,并在亭前久久伫立、思绪万千。看到亭子四周板栗成林,近处治理后的山头树木临冬不凋、绿意长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对长汀人民锲而不舍的治理精神深表赞许。但是,当他看到远处连绵起伏、红土依旧裸露的山头时,神情转而变得十分凝重。陪同的长汀县委负责人向他介绍过去十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提出长汀是经济欠发达县,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希望省里给予更大扶持。习近平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项南老书记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他要求长汀县尽快起草一份详细材料,报送省政府。2000年1月,习近平在看到长汀县委递上的《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报告》后,当即批示:“项南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十分重视抓长汀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们应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同意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上报长汀县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当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这一决定,打破了此前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从未安排到县一级的惯例。

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此后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对于长汀这片曾经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习近平一直牵挂在心。2000年5月29日,他得知长汀正在建设生态园,专程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2001年10月13日,习近平再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听取汇报后,他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认真总结经验,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几天后的10月19日,习近平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再次作出批示:“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家、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措施,展开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2010年,省委和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习近平离开福建后仍然关心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问题。2011年12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这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又迎来了新的机遇。2012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研室组织的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水利部、林业局、扶贫办等单位联合报送的调研报告《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2年3月,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习近平再次殷切嘱咐: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习近平推动着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长汀县长汀宁德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发生在长汀的红色历史故事两则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长汀:造福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战
福建长汀:创新推进基层医改
长汀 龙岩市老促会深入长汀县调研革命基点村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