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蕴、内涵、启示与当代建构

2018-02-20 06:01
学术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

郭 瑞

(济宁学院 社会科学理论部,山东 曲阜 27315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在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表现、本质和核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功能,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建设规律,并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总结,开创了现代意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诸多极具前瞻性、启发性的观点之中,马克思对统治阶级意志、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思想家与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做了系统的、详细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然在这个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上占主导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统治阶级的意志”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占指导地位,必须充分认识“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与作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思想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关键核心作用。这些包含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意蕴及构建路径思想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当代中国依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复杂意识形态斗争因素的考验,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意识多样化与价值多元化格局的局面,经受着网络新媒体发展不确定因素给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应当坚持以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思想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出现的新规律与新特点,在完善话语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培养意识形态思想家与理论骨干、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方面,构建中国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蕴及内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并指出“统治阶级的意志”“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思想家”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三个关键与核心要素,马克思在文中的这些思想包含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意蕴,并指出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三个关键与核心要素。

(一)“占统治地位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包含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意识形态是属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范畴,“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由这个国家物质生产的基础决定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思想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并且是在一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这个“意识形态”对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为社会提供思想上的支持是其首要功能。这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体现这个国家性质与统治阶级的意志,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予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P513)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统治阶级的思想”。

马克思上述论述告诉我们:统治阶级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者与掌控者,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意识形态是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必然是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者与掌控者的思想与意志体现。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者与掌控者的思想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必然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性质。也就是说,体现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者与掌控者意志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上层建筑的控制者与掌控者掌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总之,作为观念形态的统治阶级意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都共同指向一个关键词与核心话语,那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话语权表述为“语言”,是一种作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而实际存在的“物质”,“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P553)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双重内涵

马克思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内涵可以做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狭义上的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指的是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与阶级本质的思想,是这个国家根本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意识领域居于指导地位的思想。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体现无产阶级意志与本质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体现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占主导地位;二是广义上的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充分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这个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掌控与管理,使统治阶级的意志得以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得以弘扬,形成舆论积极向上、社会稳定有序的氛围与局面。马克思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内涵对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有重大意义:首先,作为狭义上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就要充分重视体现国家阶级性质及统治阶级意志的核心意识,因为它涉及一个国家执政根基,维护其在意识形态话语上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作为广义上理解“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时刻关注这个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体现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与领导权。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的意指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 “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具体体现,他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P550)这里的“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指的是一个社会物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控制者,他们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种关系“不仅是现存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而且其本身就是现存统治关系的组成部分。”[2]社会物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控制者支配社会“精神生产资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所支配的。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控制者“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告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话语背后的经济基础,认识到社会物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控制者在社会意识上的影响力;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客观反映并受其决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管理权掌控在国家手中,体现着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在现实社会之中,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阶层背后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地位决定其基本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与政治认同,也就决定了其意识形态的倾向,对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有直接影响。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思想家”的关键作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论述到“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他们也会思维”,“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其中“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1](P551)马克思指出了“意识形态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作用:“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他们也会思维”,“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在话语权构建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总有以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一部分人以“思想家”面目出现充当“意识形态家”。他们这些“思想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承担意识形态话语的维护和转化,发挥“意识形态思想家”在话语权构建上的关键作用,这是马克思关于构建话语权的另一个核心观点,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上,人是关键因素,重点领域与关键人物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关系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在这个领域的重要作用,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专家、学者与理论骨干的培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启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统治阶级的意志”“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思想家”是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话语的三个要素,点明了“意识形态思想家”在“市民社会”中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这些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理论价值,在构建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针对性的现实启示。

(一)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与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出现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国内阶级斗争的另一种表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在同旧势力之间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是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夺权时,高度重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资产阶级打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大旗同封建专制的统治者进行所谓的思想启蒙,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P513)资产阶级首先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取得文化上的优势为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奠定基础,最终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在这里具体讲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宣传手段,但它蕴含的关于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与话语权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

1.要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与话语权

毛泽东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总是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3](P194)在社会主义和平年代,阶级矛盾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依然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可能尖锐化,因此,阶级矛盾依然会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上,意识形态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同时,当代中国依然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来自国外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颠覆也必然会反映在话语权的争夺之上。

近三十年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各种复杂的考验,其中自由主义、人道社会主义、各种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意识形态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领域中的斗争又不断以新方式、新特征出现在新的阵地上,表现得更具隐蔽性、蛊惑性,因而危害性也就更大。如历史虚无主义,曾经一段时间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泛滥,其中不少人是人文社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大肆在中国革命史、国史上做文章,要么以断章取义、移花接木,要么无中生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诽谤英雄、丑化领袖,毫无道德伦理底线,严重伤害了民族精神与中国人民感情,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带有别有用心的思想文化意识背后隐藏着的是一股邪恶的势力,其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取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扰乱人的思想、消解人民斗争的意志,最终搅乱中国。这是新时代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对党掌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有目的的争夺。因此,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绝对不能听之、视之、任之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分化、保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4](P6)

冷战以来,国家之间的较量转移到思想文化领域,更多表现在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的高低,表现为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国外某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反映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颠覆与争夺,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造成严重的干扰,究其原因有:其一,“冷战”格局的终结没有结束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意识形态渗透与颠覆进行无硝烟的战争是“冷战”后西方推行“颜色”革命的主要方式;其二,中西方在社会制度的差异必然会招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围堵,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会停息,甚至会愈演愈烈;其三,不断崛起的现代化中国必然会遭到西方国家的围堵与挤压,中国与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斗争也是长期存在的。这些年来不断有来自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思想观念进入中国并迅速抢占了中国思想意识领域,并引起众多追捧,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些西方思想试图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断送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事业,将改革开放引入西方自由主义的泥潭,将中国引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中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国。这些西方思潮都是通过有目的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来实现的,但是对于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危及到执政党执政根基的错误言论,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的主要领导和负责人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洞察秋毫的敏锐,甚至对报纸、书刊、网络等媒体失之于管,放任自流,不敢理直气壮地斗争,听之任之,最终丧失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导权。

2.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

凝聚社会共识、维护根本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根本的功能,对任何一个国家政权和执政党来说都是头等大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立党立国之根本,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面临着复杂多变国内现状、国家之间渗透与反渗透等复杂局面的定海神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一元化”指导,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有丝毫动摇。要保持高度的清醒,时刻警惕发生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新斗争、新方向,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的核心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西方对苏联及东欧诸国发动“颜色革命”并取得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去马克思主义化,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多元化”导致苏联共产党最终失去了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掌控,貌似强大的苏共在顷刻间解体。历史、现在与未来将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社会意识、提高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推动社会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地位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根基,历来是斗争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旗帜鲜明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思想的指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上提出“两个巩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当代思想意识复杂化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社会价值、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替代作用的清醒认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的主要场所,要牢牢控制住这个关键的意识形态桥头堡。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动摇。[5]

(二)“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与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指出作为社会意识的“精神”受物质的“语言”的“纠缠”与控制,谁掌握了“语言”也就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倾向,带来民众思想观念的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弱化与边缘化。当代中国,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忽视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各种社会阶层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上沿用传统方法,极易导致意识形态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导致党在意识形态话语上不断弱化,主流意识受到动摇与质疑;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也对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带来新的考验。

一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给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新的挑战。

当代中国逐渐告别单一的经济成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个体私有经济、民营合资、民营独资等经济成分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所占GDP份额越来越重,民营企业家是当代中国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实力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逐年壮大,近几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十位资产均在百亿美元左右,经营涉及房地产、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手机、矿产、家电等领域,资本实力雄厚,社会关注度极高,这个群体在经济、社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下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年发展壮大的新社会阶层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地位及影响不可忽视。新的阶层在多层化的社会群体中占据主导的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成长壮大的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马克思所指的“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的主要代表,新的社会阶层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社会价值与多样化的利益格局中是重要的一支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实生活中,这个社会群体在引导舆情、舆论方面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具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新的社会阶层选择认可的社会意识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他们会从自己的经济利益选择认可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新情况给我们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带来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

二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给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与话语权构建带来的新考验。

改革开放是迄今中国变化最深刻、跨度最大、历经时间最长的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改革开放的经济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原来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引起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多种所有制以及分配方式的变化导致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引起文化价值、思想道德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给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带来新的考验。

人们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以及利益关系随着经济成分多元化与利益多样化的格局形成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决定不同经济地位、利益阶层等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差异,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也必然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发生变化。任何社会的思想意识所含的一切观念,都不是永恒的真理,都只是现实的反映,因而也都必然要随着现实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处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群体会出现阶层的多层化、利益的多样化,从而导致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分化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价值观物化、低俗和价值观秩序的紊乱与颠倒,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P8)中国全面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深刻的变化给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诸多的新问题,意识话语权构建必然随着社会现实发生不断的变化。

三是网络新媒体对当代意识形态管理与话语权构建带来新的考验。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新媒体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将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新媒体带来的一系列诸如网络安全、意识形态话语权等问题才刚刚有所认识,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扩展了国家安全的范围,给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新的考验。在现实之中,社会名流、公知、网络大V等,他们及拥有的众多粉丝对资讯的传播速度与效果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远非传统媒体的宣传效果所能比拟,在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控制民意、煽动情绪,通过左右社会意识来达到干预社会事务的目的,能力巨大,对社情民意的影响几乎可以用“呼风唤雨”来形容。近几年来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期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与导向作用给话语权构建带来新的考验,网络新媒体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阵地。

(三)“意识形态家”与构建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

信息化的社会,名人、名流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判断对社会舆论有直接的影响。公众人物往往不做客观的分析与判断,而是屏蔽真相转移视线无限放大负面影响,他们充当意见领袖同社会主流意识唱反调,将问题与矛盾引向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向党和政府发难,更有甚者站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同国外的敌对势力沆瀣一气、内外呼应,严重危害到党和国家的安全,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也表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的“失语”,未能担负起化解社会矛盾、消除误解、统一社会意识的重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学者到理论骨干的引领时代进步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队伍,在党的大政方针宣传、理论政策解读、宣讲实现中发挥执政党与民众之间意识形态工作的桥梁作用,承担起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与维护的关键作用。现实中,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完全认可,以至于意识形态工作上的“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二是缺少对社会利益多元化带来价值多元化的理性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把意识形态工作同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结合起来,体现我们工作的人文关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话语权的构建建立在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之上。三是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接地气,失去群众立场,听不到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当人民的诉求得不到认真对待与及时处理,社会充满怨气甚至是戾气,负能量爆棚,社会充满戾气,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理论工作者应该善于并及时疏导这种不满,及时处理这类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关键环节与重要步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三、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受社会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会有所区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社会阶层出现、社会意识结构变化、网络新媒体发展等因素对构建话语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面临着的新局面,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一个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等,是一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规范。社会缺失价值观的引领就会失去“主心骨”,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在中西方文化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成为西方道德的应声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要丧失自己的思想意识独立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更充满活力而能赢得人心的核心价值观就能获得支配性的话语。”[7](P659~66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总结与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涵盖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民族精神以及公民道德素质,是马克思关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蕴的综合体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主要内容在思想逻辑、涵盖人群面上层层递进,依次展开,适应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群实现对接,居于最上层的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它不仅是党的政治信仰而且是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涵盖的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体中国人,是当代中国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改革开放形成的当代中国奋进的时代精神,是包括海外华侨、海外同胞在内的爱国华人群体以及全体先进中国人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针对全体中国人,也包括长期在中国居住的各国人员,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底线与行为准则,是当代中国一切言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金字塔式的结构,层次分明,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提升与精炼。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目标,弥补了以前价值观建设不足,对打造社会共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将改变在话语权上缺失价值引领而失去目标与方向的现象,为话语权构建提供了重要载体与价值遵循,我们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才能有依据、有底气,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起来,意识形态话语才能硬气来、强起来,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与领导权。

(二)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建立与完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之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它作为价值系统发挥作用并使人们认同现存社会制度。”[2]在当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上存在“制度化的思想体系”的缺失,话语体系是话语权构建的重要载体,体系建设是话语权构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当前意识形态话语并不是一套富有说服力的理论体系、雄辩无碍能够实现“理论自信”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新意不多,说服力有限,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党在执政的位置上自然获得的。二是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而实施,依靠的是各级政府与机关的行政手段、甚至是强制性的手段,这种方式在思想意识、价值日益多元化的当代效果日渐式微。三是目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得、同各种非主流思想的交锋不是通过辩驳而实现的,是运用行政的权力“压服”而“说服”,不是“以理服人”。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依靠“压服”不能获得人民对其认同,构建有说服力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目前工作的关键与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充分树立起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获得主动的话语权,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岿然不动。

习近平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8](P346)在利益不断分化,思想意识、文化价值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要改变意识形态话语发不出声、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状,建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应具备国家信仰与国家认同的功能,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分裂势力日趋猖獗的情况下,建设一种国家信仰作为国家认同已经迫在眉睫。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在适应多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格局中,为凝聚共识,确立统一的价值目标、道德原则、伦理规范,从而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与思想文化共识。当代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涵盖儒家美德等传统文化精华,以及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地区和其他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等多方面思想内容的体系。

(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1](P583)马克思的思想告诉我们精神生产也是由具体的生产者完成的,人民群众在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力量总在于能够得到群众的拥护,唤起群众的历史主动性。”[2]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也逐步进入一个价值、利益多元化的类似于市民社会的社会,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接受与认同对建构在一个价值多元与利益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报纸、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体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要场域,政党、学校、教会、工会、文化机构等社会团体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这些重要的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党的事业的根基提示我们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的依靠力量还在于人民。站稳群众立场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发挥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积极作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在正确认识与处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就是指:党的宗旨以及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上体现为把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党建构话语权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强调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5]的真正意指,深刻把握维护人民利益与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会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才能增强党执政根基和新时代中国事业的根基,才能应对各种来自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把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贯彻中央精神作为一项自觉的行动,在思想与行动上坚决与各种敌对、破坏与邪恶势力做坚决的斗争,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四)理论人才的培养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作用对加强理论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识形态理论的开创者葛兰西也注意到理论人才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积极作用,“有机知识分子”是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他强调的是人的因素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与实现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机知识分子”就是实现这种联系的理论工作者。构建话语权实现党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领导权的关键,是理论工作者在话语权构建上承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意识形态纽带作用。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与培养意识形态工作人才的主要场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做好意识形态理论人才的培养。在理论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坚定的、对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这个队伍中既要有高水平的“思想家”“中青年专家”,也要有“理论骨干”学术后备队伍的人才梯队,更需要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理论工作者,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需要。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国当代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在国内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社会影响与社会知名度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家、思想家,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道德文化、理论宣传等方面的思想引领、理论造诣、道德示范、价值弘扬的功效,发挥他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挥他们正面的、健康向上的、符合主旋律的功效,构建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

话语权构建需要大量服务与扎根基层的理论人才。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认识到笔杆子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键,具有枪杆子武装夺权一样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建设的关键作用,表明了党对思想意识领域理论人才队伍培养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工程,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是中央适应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现状、当前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大对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6]王虎学.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分化与整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