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辩证:改革开放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关系探究

2018-02-20 00:07朱倚岑王春玺
学术探索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矛盾改革开放

朱倚岑,王春玺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从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日益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回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正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其奠定了哲学基础。1957年6月19日,毛泽东基于“三大改造”完成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国情,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这一基本问题,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不同性质、相互转化、解决方法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内部矛盾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实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建立起社会主义中国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追根溯源,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仅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其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同样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此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还必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一)正确的理论搭建起改革开放的基石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为改革开放确立了正确的逻辑起点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当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2]毛泽东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客观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正确结论。可以说是开社会主义阵营理论界之先河。“波匈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极大地受到苏联长期僵化的体制在政治上的束缚、经济上的制约、思想上的禁锢,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途径,而最终只能诉诸暴力加以解决。如果在思想理论上被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所禁锢,就不可能选择以改革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处理政治和经济不相协调的矛盾,其结果就是让一些不和谐因素积重难返,最终只能将矛盾激化为暴力冲突。苏联体制之所以长期僵化、不思改革,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苏联理论界在列宁逝世后一直没有正视社会矛盾的基本问题,他们忽视了苏联的实际情况,形而上学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完全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也是完全适应的,所以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进而忽视改革的必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调整我国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而这种不相适应正是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具体体现。如果这两对基本矛盾都是完全适应的,那改革开放就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和现实基础。因此,“如果从理论上(而不是仅仅从当前的实践上)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问题,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列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要改革的种种弊端,而应该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作为这一问题的答案”。[3]改革开放正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基点出发,在不断变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体制障碍的矛盾运动中,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相互转化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以矛盾的性质为着眼点,指出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类完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分别是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所要解决的矛盾自然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从这个意义上,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改革开放毫不含糊地指明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有序改善运行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五大报告论述十分清楚:“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4]总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决不能重蹈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致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覆辙。正是由于两类矛盾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别强调了在划清界限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两类矛盾,同时还必须注重其相互转化,即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是非对抗性,但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非对抗性的矛盾最终也会恶化为对抗性的矛盾;反之,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化解有序,那么就会朝着非对抗性的一面转化。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敌我矛盾向人民内部矛盾转化,通过改革的方式稳定有序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尤其注意防止人民内部矛盾向敌我矛盾转化,避免改革滑向颠覆性错误的深渊。邓小平明确反对“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的做法,因为“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变革我们的社会性质”。[5]以史为鉴,我们要举旗定向,无论改革开放进行到哪一步,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毛泽东提出的在不同领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法为改革开放时期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取向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不少原则、方法在改革开放时期仍然适用。一是政治领域中团结为主的方法取向,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法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改革开放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不是某个政党、某个阶层、某个群体、某个地区、某个领域凭一己之力就能推进的,必须是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发力,才能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同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难免有挫折和失误,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深化监督和批评的作用,在监督中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在批评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更加团结的基础上,勠力同心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二是经济领域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取向,主要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要求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2]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本色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通过正确处理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从人民出发又落脚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文化领域中守正创新的方法取向,既包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还包括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反复检验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论断,在这个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历史过程中,必须坚持“双百”方针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既大力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并推动科技发展,又保证人才、知识、科技、文化等众多能极大促进改革开放的因素始终在社会主义的航向上辕稳辙正。由于毛泽东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正确把握住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规律,所以他提出的这些方法最大限度地涵盖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领域,可以说是给出了一套相互协调、具体完整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案,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方法取向。

(二)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系统阐述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但也“有其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限性”。[6]显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完善和发展。

1.新时代要将民主法治作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

40年的上下求索中,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发展和历史性变革,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民主法治是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意味着,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中蕴含了一定的“民主法制”观念。一方面,他主张现实中的法律手段应主要应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在不同领域提出的很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基本都是围绕着民主展开论述的,而且也基本都是民主范围内的方法。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毛泽东所理解的“民主法制”不完全是现代政治意义上真正的民主法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极大的破坏,因而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把“民主法制”上升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的层面。结合国内国外的发展大势,唯有民主法治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在合法合理的轨道上前行,在以法的规定确保处理的方式既不会演化为暴力冲突、更不会演化斗争扩大的基础上,以民主法治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维稳与维权的平衡。所以,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主法治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遵循进行理论的发展创新,赋予其真正的民主法治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7]的确,只有依托于民主法治这一治国重器,善于用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使人民内部矛盾在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中既有效化解又有序处理。

2.新时代要更加重视处理各种物质利益矛盾

物质利益差别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根源的分析,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多是从政治角度探讨。这样的理论逻辑必然会导致对人民内部矛盾根源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难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因而只能通过多种分配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在经济上、物质上的利益需求,但这种分配客观上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就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实际上会存在物质利益的差别。在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日益增强的社会氛围中,差别积累的加重和利益固化的加深超出了人民的心理承受范围,进而引发了各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冲突,除了体现在经济层面之外,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基本上都从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冲突有所增加,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物质利益差别也更加直接地暴露了出来。而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因和根源有利于直切要害地解决问题,这就为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找准了方向。所以,明确物质利益差别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更能找准抓手、对症下药,通过更加有的放矢的改革措施从实践上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3.新时代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也相应地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涌现出更具复杂性和尖锐性的众多物质利益矛盾,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相比,属于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加以解决。这是因为物质利益差别作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并非不可解决,差别必然存在,但差别程度的大小却是可以调节的。只要能适时且合理地进行利益格局、利益分配、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就能有效地把物质利益差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避免旧的矛盾激化,也避免新的人民内部矛盾产生,而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进行这种调整的最有力手段,这也是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8]改革开放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作用于物质利益差别的调整上,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起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最根本途径。所以,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唯有科学发展才能有效减少物质利益差别,从而为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涵盖众多物质利益因素)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改革开放变革着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与外延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分析人民内部矛盾不能忽视物质利益关系。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利益性矛盾,物质利益的差别是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人们以往对社会冲突的分析,也主要是集中在对物质利益矛盾的分析”。[10]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斥着物质利益矛盾的客观现实,不难发现,我国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本质上是一种根源于物质利益差别的利益性矛盾,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发展的结果。

(一)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中主要体现为物质利益矛盾

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纵深发展。但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内涵上有所拓展、外延上有所延伸、本质上有所深化。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民内部矛盾的一切变化发展都朝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物质利益矛盾。

1.物质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内涵上的拓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指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侧重于政治层面,特别是针对其内涵的论述,多是以政治为出发点而又落脚于政治。无论是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一个“总题目”带领全党展开研究、讨论和探索,并赋予其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地位,还是将两类矛盾的内涵分别归结为分清是非和分清敌我的问题,又或是指出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基本方法分别是民主和专政,无不是从政治概念出发加以论述。虽然毛泽东也主张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协调经济领域内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问题,但相对而言,他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考虑人民内部矛盾,而比较忽视经济方面,忽视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内涵从侧重于单一的政治层面逐渐拓展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层面。其中,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成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核心矛盾”,[11]决定和制约着人民内部其他社会矛盾。在新时代,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内涵也十分丰富,它既包括经济层面的贫富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直接体现物质利益差别的矛盾,也包括政治层面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生态层面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间接体现物质利益差别的矛盾。

2.物质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外延上的延伸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政治性概念,着重强调这一矛盾的阶级属性。毛泽东在论述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时,主要从阶级视角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法将矛盾的主体二分为“人民”和“敌人”。不可否认,这种阶级二分的理论逻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矛盾主体的阶级属性大大淡化,社会属性大大增强,已很难简单地用‘敌我’和‘内部’来划分”。[6]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作为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势必随着改革开放中生产力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革。相比之下,物质利益矛盾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则更加强调社会属性。因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主要体现为物质利益矛盾的人民内部矛盾,其内涵已经发展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其外延也已经不再是用阶级分析和政治视角就能简单概括和把握的,因此人民内部矛盾的外延也必然会随着内涵的拓展而延伸。物质利益矛盾的社会属性相较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阶级属性,外延从一个点延展为整个面,更宽广、更合理,也更有利于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把握我国现阶段的物质利益矛盾。这种性质的延伸,既是40年的改革开放在多个领域齐头并进,推动我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多层次、历史性变革,进而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在不同层面都有所变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多种经济因素带来多样的物质利益差别而导致矛盾本身日趋复杂和多元的结果。这两个结果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带来的,最终都表现为物质利益矛盾更加宽广的外延。

3.物质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本质上的深化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利益冲突不明显、物质利益矛盾不突出等社会历史条件,当时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没有把重心放在经济上,特别是对人民内部矛盾本质的论述没有从物质利益差别的根源中去探索。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水平虽然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与人民需求的飞速增长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种人民需求难以被社会生产所满足的状态与滞后的物质利益差别调整相互作用,导致各种物质利益矛盾与物质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加之经济层面的物质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切身利益、物质利益矛盾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受最深和直接接触面最广的矛盾,这种最广泛的直接相关性使得物质利益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中日益占据中心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所以,人民内部矛盾在向着物质利益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质也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凸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矛盾的最根本原因——物质利益差别,使其进一步暴露出利益性矛盾的本质,即物质利益矛盾。事物的本质决定其内涵和外延,而内涵和外延又反映着事物的本质。人民内部矛盾的利益性矛盾本质决定了其内涵必然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一切与物质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层面,而其外延的延伸也与之相对应。可见,物质利益矛盾既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本质上的深化,也是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映射。

(二)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利益矛盾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物质利益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呈现出长期性、失衡性、尖锐性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1.物质利益矛盾具有长期性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60余年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不难发现,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2]物质利益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本质体现形式,物质利益差别始终贯穿其全部过程和所有方面,而有分配就必然有差别,因为物质利益分配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绝对的公平,所以物质利益差别必然存在,而且是必然长期存在,这就使得物质利益矛盾同样具有了长期存在的现实基础。面对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物质利益矛盾,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探索解决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做好了应对准备;另一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而且还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的新对策,这也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逐渐发展为物质利益矛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解决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过去有些经验不一定适用,必须在实践中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新时代还将长期存在的物质利益矛盾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物质利益矛盾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这是能否正确判断日益纷繁复杂的物质利益矛盾的依据,决定着解决矛盾的路径是否适当;不变的是物质利益差别这一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否正确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物质利益矛盾的根本,决定着解决矛盾的方向是否正确。可见,从过去的人民内部矛盾到现在的物质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并且还将长期存在,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2.物质利益矛盾具有失衡性

我国现阶段的物质利益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毫无疑问是由于物质利益差别所导致的,而差别必然意味着物质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所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恰恰是这种差别导致了矛盾的不平衡性,进而形成了物质利益矛盾的一大新特点和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贫富差距有所拉大,这是由于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总的来说,我国正处于发展上升和社会转型的阶段,而发展上升阶段中的经济体制与分配机制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有不健全、不完善的环节,有待探索和提高;加之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所以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包括产生于城乡二元制结构基础之上的城乡差距、政策优势所导致的沿海和内地的差距、地缘差异带来的东部和西部的差距等。三是行业领域发展不平衡,“从各领域的发展上看,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发展方式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协调、供需关系不对称的问题”。[12]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这种不平衡有所扩大。但环视当今全球各国,同时也应理性地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世界性的共生现象,在不同国家均普遍存在,并非是少数国家的特别遭遇,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回顾历史,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扩大化如同人类文明前行中的“卡夫丁峡谷”,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难逾越的一个阶段,是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在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带来的不平衡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之一,并终将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

3.物质利益矛盾有一定的尖锐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物质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尖锐性。以近年来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干群矛盾、劳资矛盾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矛盾为例:首先是干群矛盾,主要是人民群众与腐败官员之间的矛盾,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揭露出令人民群众无法接受的“塌方式”腐败、腐败官员级别高至正国级、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小官巨贪等现象;其次是劳资矛盾,比较典型的有农民工讨薪、资本所有者压榨劳动力导致工人自杀、老板携款潜逃等问题;最后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强制拆迁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反对政府项目的抗议事件等。这些矛盾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既得利益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优势或经济优势,对物质利益的分配施加不正当的影响,为自己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加深了不同群体间的物质利益差别,最终引发了自上而下的尖锐矛盾冲突。此外,还应该全面地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根本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发展起来的问题、富裕起来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这就表现为利益多元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各种利益冲突非常尖锐”。[13]其中固然有既得利益者通过自己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发挥不正当影响的因素,但更为直接的还有不同的利益主体(主要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其中的利益被剥夺者,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渴求日益强烈,更加关注和维护自身利益。这种逐渐暴露出的物质利益矛盾更尖锐的倾向,正是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体现。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物质利益矛盾,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激发社会活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现实基础。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矛盾改革开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农村空心化及其次生问题的治理路径——以商洛市为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