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军
摘 要:学生是充满能动性的、极富个性的学习主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从“尊重”和“引发”两个方面来做文章。为此,要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力课堂;打造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需要教师要将考虑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调动上。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想调动学生,关键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去看待和对待学生。为此,我们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角色的尊重。同时,我们也要将学生的表现情况视为课堂活力呈现的关键因素。倘使做到这些,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呈现出活力,从而让我们的数学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那么,对于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围绕这一方面去做呢?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快乐参与活动
无论是教什么学科,作为学科教师,可以说都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更是如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开始阶段就能够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学习状态,比较理想的方式,就是创设一定的生活化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真的对生活有帮助。
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内容,笔者就创设了“小狗的成长”这样一个情境:半年前,小鑫喂养了一只520克的小狗。几个月以来,这只小狗平均每周体重增加20克。估计几周后,这只小狗体重将会超过1000克。这样设计,目的是想引导他们经历“从生活中的问题到联系相关数学知识”这样一个过程。具体到本课教学,这里的“相关数学知识”就是指“不等式模型的建立”。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们就会对不等式的建模思想有了一定的体会。而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课堂所学其实就是源自生活”,从而也就能大大促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状态。
二、引导探索,发展学生体验领悟能力
对于数学课来说,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推进的过程当中,适当安排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在逐步探究之中有所体验有所体会。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这一经历之中,就能够主动去发现知识,而不是一味依靠教师的细致讲解和反反复复的分析以及无休无止的强调。这样,学生就从学习状态上建立了自信,赢得了学习的主动。
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内容,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探索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画出相应图形,列出相关条件。为此,教师強调:①画图一定要符合题意;②要根据所画的图列出条件。(2)结合相关条件,探索结论。(3)阐述理由。要做到有条理地去表达。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活动设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该活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推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这样做才能让这一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领悟过程。
三、注重运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价值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状态怎样,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如何,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些都要对其进行考量。怎么去考量?怎样考量才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笔者认为,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主要还是从知识运用的角度出发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笔者结合学生课堂反应和表现情况,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1)用字母表示数:①比x小2的数;②比x大7的数;③减去5之后所得到的差是8的数。(2)结合练习进行小结:①如果将本节课所学,与我们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字母表示数”放在一起让你进行比较,你对“字母表示数”有了怎样的新认识?②对于这节课内容,你真正掌握了多少?特别是对于本节课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探索心得,与同学交流分享一下,尽量能够说出你的探索过程和活动的体会。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够帮助自己拓宽思路,感受数学这门学科的价值。
四、拓展所学,提升学生数学运用能力
上文第三点,说的是围绕学生当堂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这样做,就是为了做到对知识的巩固。其实,这样做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想真正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还离不开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
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内容,笔者在引导学生做完教材上的相关问题,待他们对棱柱性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够在经历“将一个正方体剪成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将课堂上所学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样做,就加强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空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这样的设计,很显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的思维向更高更宽的层面发展。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运用知识,活动,特别是拓展性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事实上数学并不是我们习惯思维所想的那样,是枯燥的、是难懂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智慧设计一些活动,这就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事实上,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做到会学、会用,进而在有效探索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的思维架构。
参考文献:
[1]杨歆贤.整合拓展教材 结高效课堂之果[J].当代教育,2016(1):85.
[2]王永强.科研转型: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力量[J].师资建设,201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