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南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开设公开课的“标配”,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巧妙、效果如何,是同行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围绕国家利益这一关键词,探讨合作探究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探究;国家利益;核心素养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人教版政治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内容,第四单元是对前三单元国内政治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本框针对国际关系所作出的高度理论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外交观,提高学生透视国际局势、参与国际社会的能力。经过前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联合国的地位、宗旨、原则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搜集和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面围绕国家利益这一关键词,谈谈笔者的具体做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通过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内化知识,培养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当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小组討论的效果。分组完成后,由各组长分配资料收集任务,结合时政热点,要求组员查阅自2011年以来,中国、菲律宾、美国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从合作和对抗两个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分类列表,作为本框的知识储备和讨论材料。
进入正式教学过程,先由教师通过时事播报进行情境导入,引出新课。教师以菲律宾总统来华访问为切入口,启发学生思考国际关系的实质。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体现时代气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新课之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他们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请两组学生展示近些年来中菲以及美、菲关系的重大事件,全班同学探究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分析近年来中菲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他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发现,国际关系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各国不同的施政理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关系,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国家利益。
接着,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当两国关系发生波折,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还有合作的可能性吗?试结合你所掌握的材料,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说明。”各讨论小组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材料列表,加深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解。通过温故知新,同学们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激发他们关注全人类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树立理性认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了解到国际关系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才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会引起冲突和摩擦,这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国应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深刻领悟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本课所学的主要知识,阐释G20杭州峰会中国的主张,形成一篇演讲稿。经过十分钟左右的准备,由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这既是对学生临场发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本课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在演讲中指出我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求同存异,包容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事实证明,本课采取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当,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之,本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但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才适合开展合作探究?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抛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环环相扣,把政治生活的道理贯穿其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才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本课的三个合作探究环节,由学生上台展示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其中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培养学科核心
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平.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