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平
摘 要:本课题基于历史学科自身求真求是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核心素养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是为了弥补高中教材过简、高中史料教学失真等不足而开展探究。以教育研究方法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为研究基础,吸取目前国内外关于史料教学或核心素养视域下史料教学的经验和不足,通过组织调查研究,开展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等一系列主渠道和经验理论总结开展研究,参与市级研究会议,在史料、史料分析、史料教学等史学概念基础上,开展在“历史核心素养下史料教学范式探究”。力求在史料搜集、选取、阅读和分析、检测与反思等环节探究,优化史料教学,实践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深度有效融合。打造精细化管理课堂。使史料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探究性的有历史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让学生能回归现场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实现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的人文主义教育转型;满足国家对公民素养、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史料
一、问题的提出
史料是探究、分析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教学因此成为历史学科应有的基本教学方法。2014年以来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出为史料教学注入新的灵魂和新要求,运用史料实施教学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新起点。
1.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特有的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是什么?梁启超在20世纪初首倡新史学,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群進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者也”的新观念,体现了历史研究和历史思维的基本原则。它具有不可逆转性,也不可复制。而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为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我们只有通过选取史料,对它鉴定、阅读与分析才能复原历史场景,回归历史本身要表达的东西
2.历史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史料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培养的迫切需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教育任务。2017版新课程标准凝练历史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指以史料为依托,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两者都是以史料为载体来能培养历史学科相应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因此史料本身的认知应作为“‘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乃至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最基础的一环”。何成刚在《历史核心素养:几点思考》谈到“史料教学不等于史料实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史料进行分析,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才有意义。”新课程标准出台,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传统史料教学而言,既有机遇,更是挑战。
二、课题界定
1.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和集中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是对过去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和升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史料的选取、鉴别、解读与运用过程体验还原和重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史料教学”概念是英国“新历史”(new histry)教学的中国翻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孟玲的《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叶小兵翻译的《论史料教学》等文章开始介绍西方尤其是英国史料教学发展过程和特点。何成刚的《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求真是对事物真实度的最大还原,并遵循以史为据的原则来阐释。”谈到西方课程标准注意在资料收集全面性、差异性、比较性、成果多元化等方面细致指导对史料教学借鉴意义。
21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将历史核心素养引入史料教学。叶小兵《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过程是“情景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开展论证—深度拓展”的教学过程。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王枫《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明确史料教学与史料实证的关系,介绍目前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缺失及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总之,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史料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普及了史料、史料教学、历史核心素养等基本概念和意义,指出史料搜集、选用、分析运用方面的策略和原则,构建一些课堂模式。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史料选用、阅读与运用方面缺乏细节规范指导与课堂实践报告,这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史学[N].新民丛报,1902.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