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莲
摘 要:师德是为人师者最为基础的资格判定条件之一,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发展的必要理念,所以各学校也应当秉持这样的原则去积极开展师德建设。对于初中学校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面临着敏感迷茫的青春期,所以只有具备优秀道德素养的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这段敏感期。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教学;师德建设
自古以来,在教学领域,为人师表四个字便有着非同寻常的重量与意义,对于教师来说,这四个字是其从业的指路明灯,只有深入了解这四个字的内涵,才能够做好教师工作,成为教书育人的园丁。而为人师表最为基本的条件便是师德二字,所以师德建设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更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此文章中将展开深入讨论,望能够推动教学改革。
一、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先进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道德迷失的、利益化的时代。教学领域亦是如此,不同于以往强调教师职责、重视教师地位的时代,当前的教学领域中,许多教师已经将自己的岗位单纯视作谋生赚钱的岗位,而非自身的职责所在,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是十分不良的现象,简而言之,当前的许多教师,并不能做到以正面的心态去看待自身的工作,而是抱着利益之心,只谋求自身的利益,不考虑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这样的形势下,学生难免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产生错误的学习目标,抑或是因教师的负面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观念,甚至是错误的为人处世方式。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其人生最为敏感与迷茫的时期,是很难做到不受教师影响的,而且教师这样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很可能是持续一生的,好的道德观念,会让学生受益一生,不良的道德观念,则会让学生受害一生,为此必须要思考新时期背景下的师德建设要点,建立更加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1]。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策略分析
1.完善管理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学领域,这也是最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有了一定的约束,教师才能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如果没有约束,那么教师队伍的风气只会越来越乱,所以要确保教师的师德建设有据可依,校方必须要严格规范管理体制,完善管理规章,严格地进行审核,这是必要的工作。首先从规章上去分析,虽然道德是不存在实体的,而存在于一个人的理念当中,但是也有实际的体现,反映在言行当中,例如在校期间不可有说脏话、侮辱讽刺言论或是与他人的肢体纠纷出现,更不可有偷窃校内公共用品(图书馆的书及班内教具等)的行为,这都是违背教师师德基准的行为,所以必须要及时加入教师管理规章当中,起到正面的约束作用,這样一来教师才能重新意识到应当怎样去完善自身。此外,应当更加严格地落实对教师的师德审核,开放校内教师队伍的意见反馈渠道,无论是教师在课上的或是在课下的违背教师品德的行为,都可以进行反馈,作为审核的依据,但是校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来源广泛的意见反馈,必须要进行严谨的核实,要确保有理有据,有直接的证明,才能够作为参考,无凭无据的反馈,是不能纳入参考范围之内的,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严谨的对待,才能确保师德管理工作的质量[2]。
2.针对性开展培训指导
教师非完人,对于许多事物的认知是需要进一步建设才能够更加明确的,因为道德建设源于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在初中阶段,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要与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成长需求及特征结合起来。师德的体现,在于对自身的不断完善,也在于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了解,所以在开展师德教育时,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学生的心态,秉持谦卑认真的态度,去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校方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专家,为教师讲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例如学生在青春期心理敏感,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采取的沟通语言要不同于以往,应当摆脱主观思想,向专家学习如何在这一阶段通过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此外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也很容易因网络影响而产生偏差,所以心理专家也要指导教师如何针对当前网络上容易影响学生的负面信息进行纠正引导。具备了这样的技巧,教师自然能够进一步理解学生所想所求,并且给予正面的引导,这是师德最明确的体现。
3.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始终没有受到广泛重视的重要盲点,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校方必须积极地聘请心理咨询师,定期到校内开展针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咨询,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道德品质优良的教师[3]。
初中教师的教学引导,对于处于敏感时期的初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学生未来的发展,校方必须要更加重视道德教育,让教师真正起到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嘎松巴姆.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1,139.
[2]傅维劼.农村初中教师师德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3]高久宽.新时期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探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