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金
摘 要: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思维能力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會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习能力的领导者。自主学习,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就“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自主自习;主体探究;合作
一、引言
关于自主,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主招生、自主创业。学校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自主”最原始、最本质的意思就是“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要真正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二、现状和归因
“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核心应该是“自主”,实施者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一刀切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要想在大班制教学模式下实现“自主学习型课堂”,功夫要先花在课外。
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三个“学”。一是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二是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三是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这三种学缺一不可。
综上理由,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把把脉。属于“不想学”的学生,我们要从各方面寻找原因,做好其思想工作。属于“想学而不会学”的,我们要多进行个别辅导,并让他在课堂上有成就感。属于“想学、会学,而不能坚持学”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协同家长经常给他们鼓劲,寻找目标,发现差距,尤其要让他们体会到坚持和不坚持的差别在哪里。对于三个“学”都能做到的孩子,我们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不断攀高峰,明晰不同学习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使之成为典型和榜样。
三、学科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不同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很熟悉以下的教学场景: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于是老师再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能有所领悟,但忽略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有利于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不是学生不会,是教师没有给其足够的探索、出错、纠正、完善的时间。例如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又长又难的文章时,一般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仔细阅读文章,缺乏深刻思考,准确率也是可想而知。然后我在英语课上一句一句翻译给学生听,讲得透彻到位,充分满足了教师讲解的心理。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学生没有参与,听听而已,走神也是必然的。于是我做了如下改变:根据文章的段落,让每一大组翻译一至两个小节,一大组内形成2至4人小组,大家轮流翻译,合作完成。学生或讨论,或翻字典,或问老师,一般五六分钟即可完成全文的翻译。因为全员参与了,我就可以让任何一个学生起来翻译,关键的地方我点拨或强调一下。四大组的代表翻译完毕后,文章的详细内容也就水落石出了,题目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整个过程和我自己一言堂所花时间差不多,但是操作的过程和最后的效果截然不同,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较难的阅读理解老师逐句讲过了学生再次做还是会出错,那就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和别人告知的结果的差异。
四、对课堂模式的一些思索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求我们“先死后活”——在“高位”上死,这是“思想理念”的问题;在“低位”上活,就是“课堂实践”的问题。但在模式下,每位教师对每个环节的处理又绝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有独特的思考和实践,这是“下位”互动生成的具体设计,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因材施教和灵活运用模式教学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进。
1.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我们要设计全程性和连续性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具有阶段的递进性。每个具体的小目标要有针对性,必须预设具体的弹性类目标,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一针见血、游刃有余。
2.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一就是要先“模仿”,再迁移。所以我们必须给学生大量的材料让其感知,即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分类分析,以及寻找不同中的相同——聚类分析。
3.语言学习应该是真实语境里的学习,即“体验性”学习。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呈现最终的结构和规律,而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知识从点到面的迁移过程。
4.任何一个环节要关注其过程性,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表扬,一定不能一次表扬很多学生,表扬也不能只是报个名字。我们要在学生面前呈现被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起到表扬其本人和激励其他学生的作用。
五、结束语
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贯穿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