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摘 要:生态课堂是以教师为辅助、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应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为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并且这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新知的过程,对建立新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预习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预习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的预习;策略
一、初中数学预习的重要作用
1.预习可以复习旧知识,初步认识新知识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学过的内容,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搭建更为全面的知识构架。通过预习,学生会找出薄弱点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薄弱点进行重点关注。
2.预习可提高讲解及学习效率,增大课堂容量
通过提前预习,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简单的知识,使得课堂时间更加充裕,教师通过拓展巩固学习内容。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清楚哪些知识可以一笔带过,甚至是不讲,哪些知识需要浓墨重彩。这样数学课堂更有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与课堂听课不同,主动预习活动中,学生能独立、主动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4.预习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解题思路,通过在课堂上和老师、学生共同分享,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学生一旦养成乐意学习、愿意学习的习惯,数学成绩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5.预习可培养学生自主摸索和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对于未能理解的知识及存在疑问,首先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请教,从而成为学生共同讨论的课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
6.预习可调节课堂讲解及听课气氛
学生通过预习,课上就能够参与集体讨论、交流,课堂气氛将变得活跃,学习气氛不再沉闷。相比老师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预习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使学生乐于预习、乐于上课、乐于交流,疑问难题及想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交流得到解决。
二、有效的预习策略
1.提出适当的问題以激发学生的预习热情
事实表明,很多学生不愿意课前预习,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主动开展预习活动,就需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例如,在学生学习勾股定理中,可以给学生讲解勾三股四弦五,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具体的预习的要求,提高学生提前预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预习活动中来。
2.仔细阅读教材
数学课本是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示范怎样阅读教材,边读边画,标记出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在书的空白处。这样的阅读能整体了解数学的新知识,使主要的学习内容凸显出来。
3.笔记预习法
在课前预习时,首先,学生可以在书上做简单的笔记,把自己的理解及疑难问题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学生可以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自己认为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通过课堂学习巩固;最后,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在课上进行有重点的答疑。
4.结合新旧知识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理解新知识,了解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还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知识进行相互联系,加深旧知识复习的同时,对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使知识系统化。
5.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知识,在预习后可先进行习题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时的例题,分析后再尝试练习。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6.动手推算预习法
公式的推导对掌握解题思路非常重要,需要全面的动手推算能力。教师应要求并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实践活动,体验、认识新知识。学生只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
有效的预习,促使学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了解并掌握新知识,可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疑问较多的内容,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可通过课堂有效沟通和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提高。学生也需要理解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未来的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对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全方位地发散思维,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给教师带来新的解题思路。所以,数学老师要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晓莹,海耀权,剡生富,等.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之我见[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36.
[2]徐淑萍.初中数学自主预习的作用及指导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