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说:在战争与成长之间的平衡

2018-02-19 03:56于爱成
出版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历险仇恨儿童文学

于爱成

郝周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2018年6月

定价:22.00元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少年小说,一部暗合英雄历险原型的传奇故事,一部书写战争中的孩子的少年成长小说。《黑仔星》作品不长,却触及了多个文学话题。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实际上也是对战争题材儿童文学若干问题的一次梳理,理当引起足够关注。

作品写了7个主要人物,一起突围历险的7个战友:严指导员、黑仔、老茂、亚强、阿梅、金仔、发仔即第一人称叙述者“我”。7个人物个个塑造生动,有个性,有血肉。

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讲,“我”的进入叙事,并不同于《红高粱》等成人小说中“我”“我的父亲”的功能,那里面的“我”是不连贯的,可有可无的,因而也是支离破碎的,而《黑仔星》中的“我”,却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既亲历又见证黑仔包括其他每个战友的生与死、爱与痛,是丛林大山一步一步的丈量者,也是黑仔最亲密的战友。这样的设计,就把英雄传奇变成了“成长小说”,聚焦点由对“他者”的观看转到了自叙传意义上的呈现“自我”,作品因此可亲可即可感,产生了强烈的代人感。

“十五岁”,是主人公“我”进入少年并即将进入成人的年龄,他告别故乡、母亲,告别童年,加入队伍。他战火中出生,抗战甫一胜利,随即就被卷入又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之中。他是战火焚天、连年兵燹歲月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或者说是幸存者,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他对生死的认知,对人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理解和同情,都在战争中养成。追随黑仔半个月的丛林大山突围历险,尤其成为早熟早慧的战争少年开始迈向成人世界的入场券,是必要的历练和必经的仪式。

战争、英雄、少年、成长,是为该书的四个关键词。儿童文学中的战争怎么写?英雄怎么塑造?少年在战争中怎样成长?如何面对战争及战争引起的暴力和仇恨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显然,《黑仔星》是战争题材的少年小说,是表现少年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情感认知的小说,少年主人公发仔和金仔参与了战争,作品对他们在具体战争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做了写实化刻画描述。但作品还是最大程度上回避了战争的血腥和对暴力场面的渲染,努力以较大笔力,塑造了金仔和发仔两个孩子的形象,写出了他们身上不曾被战火所摧折毁灭的孩子的天性和良知。

憎恶战争、反对战争,并不意味着在战争面前转过头去,不意味着儿童文学可以不触及战争题材、回避战争造成的暴力和仇恨,不意味着可以用虚假的大而无当的宽恕言辞来消解掉非正义战争所造成的侵略和伤害。相反,《黑仔星》中的金仔和发仔,恰恰是被卷入战争中的两个少年,既深受日本侵略战争所导致的家破人亡之苦也亲历目睹国内战争带来的种种苦难。他们的参战意愿是坚定的。不过,写出他们对战争的义愤和激情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让他们理解战争的性质、原因,以及战争暴力带来的死亡、仇恨。

作品把黑仔写成一位悲剧英雄,清醒的悲观主义的英雄。但他视死如归,义薄云天,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在最后一章,黑仔死了,死在大部队即将回到大鹏再坐船转移到山东根据地的黎明。突围之举似乎成了一种命运的反讽,死神嘴边的微笑。生命是如此的尴尬和脆弱。但黑仔之死,仍是这么的感天动地,南粤大地为之动容。作品将他的死,写成了一曲挽歌,一场弥撒,一首安魂曲。

全书就在这样一种宗教感、神圣感、仪式感的氛围中结束,以这样一种抒情化、独白体、沉思型的方式结束。作品在秉持正义之名的战争中,写出了超越仇恨、复仇的更完整的人的情感、内心和人性的光辉

这是对于战争的认知,对英雄的礼赞,也正是“我”的成人礼!

在这个意义上,郝周对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美学高度,也完成了自己有意义的探索。

猜你喜欢
历险仇恨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我的“历险”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记住这张仇恨的脸
海格力斯和仇恨袋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