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之外的法兰克福

2018-02-19 03:56虞洋
出版人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书业法兰克福书展

虞洋

法兰克福各种专业得文化出版机构为书展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专业的基础,在书展之外,展示着德国文化出版的魅力和发展方向。

一千多年前一个雾霭迷蒙的拂晓,打了败仗的查理大帝来到美因河边,没有向导,无法渡河。正在踌躇中,走来一只母鹿,母鹿在查理大帝的目光注视下趟过河水。查理大帝即刻带领大军照着母鹿的途径过河,最终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一神奇的经历,查理大帝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取名法兰克福,意为法兰克人的渡口。

一千多年后,法兰克人的渡口成为了世界出版人的渡口。

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图书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法兰克福书展被誉为出版业的“奥运会”、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风向标。每年十月,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就会变成全球出版人汇聚的圣地。很多人探究法兰克福书展的成功,都会将目光聚集到书展本身,讨论其与时俱进的展览内容和形式、专业高效的办展团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战略。记者则注意到了汇集在法兰克福的各种专业的文化出版机构,它们为书展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专业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书展之外,展示着德国文化出版的魅力和发展方向。

受德国图书信息中心邀请和资助,《出版人》杂志记者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同时拜访了法兰克社当地的出版机构。对法兰克福的出版环境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

法兰克福文学之家

在一个同样雾霭迷蒙的清晨,我们走进了位于美因河畔兰克福市中心的法兰克福文学之家。在文学之家,对图书感兴趣的读者聚在一起,听作家朗诵新作、交流感想,每次活动大概90分钟。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之家开始兴起,并迅速成为文化活动的理想平台。1986年,柏林建成首家文学之家,接着许多大中城市相继建立文学之家。200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文学之家,在名称中直接引入德语词“Literaturhaus”,这标志着一个概念已经自然而然地代表了特定的含义。如今仅德语区就有十余个文学之家,分布在柏林、慕尼黑、汉堡、科隆、苏黎世等地,法兰克福的文学之家是其中“最华丽的”、“气氛最好的”。

“八年前我来到文学之家工作,我一直在思考文学之家的核心产品是什么?”馆长Hauke Hticktadt说:“我认为是读者的信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场活动都精彩有趣。这样,当读者听到文学之家的活动,就知道是好活动,听到文学之家有活动,就想来参加。”“这种信任会让文化产品上升成文化品牌,比如维也纳歌剧院、悉尼歌剧院。”

2018年,德国书业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德国读者数量在过去几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少。这引起德国出版业和文化业的高度重视。“报告出来后,大家都很震惊。我们知道如今全球读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也知道纸质图书出版举步维艰,但没想到在德国这样一个诗和哲学的国度里,也会出现这些问题。”Hauke馆长说:“我们以为可以避免危机,但只是延后了危机的到来。”

不过Hauke对此并不悲观,“作为线下文化互动活动的主办者,我们看到的情况和报告恰好相反。过去几年,参与我们文学活动的读者数量一直在增加。仅过去两年,就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增长。这已经不是主办方工作得当所能解释的了,繁荣的根源还在于读者。读者对于文学、对于图书的关注度提高,对于线下活动的热情增加。”Hauke和他的同事试图解释这种逆向繁荣:一方面是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因为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内心产生对非数字化交流的渴望。参加一场读书会,可以离开手机的控制,在90分钟的时间里充分享受社交和思想碰撞的美妙。另一方面是大家越来越缺乏读书的时间和耐心,所以读书会的经历就变得更加珍贵。参加读书会,和作者面对面,听作者朗诵,感觉和书的距离拉近了,产生了阅读的快感。“有趣的是,很多人认为参加读书会是个让生活变慢的过程,但读书会上,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其实也是一个让生活变快的过程。”

在文学之家的活动厅里,本该是吊灯的位置悬挂着很多支铅笔。“据说一位作家写完一本书,需要用完这么多根铅笔。”Hauke抬起头看着悬挂的铅笔,“读书会办得越成功,书就会卖得越好。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出版业。”

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

第二站是位于法兰克福“出版之家”大楼的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在这里,书籍和阅读无关,完全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总部位于法兰克福和莱比锡的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独立于政府和其他文化机构,由德国书业协会、德国国家图书馆、法兰克福市政府和莱比锡市政府联合赞助。基金会自从1966年起持续密切关注德国的图书产业,其首要任务就是举办“德国最美的书”比赛。比赛每年按照文学、科学、指南、艺术、青少年5个类别,评选出25本最美图书。获奖图书每年会在德国各地和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参加评奖的书籍不仅来自德国的出版社,也有外国出版社的书,只要这些书是在德國印制加工的即可。

设立该奖项的目标在于提高书籍在工艺和艺术性两方面的质量。“图书艺术基金会希望藉由这场竞赛让公众的目光关注到内容之外,即书籍设计和制作方面的顶尖水平,同时也希望书籍这种媒介以及它的外形赢得更多关注。”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任Katharina Hesse向记者介绍。

“我们不是唯一评选最美的书的机构。和其他机构相比,德国机构更关注的是,参选的书需要在书店买得到。其他国家,比如瑞士、荷兰等国的参选图书,更像是纯粹的艺术品,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作为艺术品和作为商品的图书都有各自的存在价值,但我们更注重图书的商品属性。作为商品,摆在书店里,让更多的读者接触到、体会到的美,才是最美。”

除了德国最美的书,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每年还在莱比锡举办“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来自30个国家的600本图书参与评选,从中选出14本最美的书。

在基金会出版的图书的封面上,印着中、英、德三种语言的“世界最美的书”。“为什么会有中文?”记者问。“评委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觉得中国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强烈要求把中文放上去。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图书设计水平飞速提升,在纸张制造工艺和设计上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除了出版社、设计师和印刷公司,我们的目标群体还有书店,希望通过评选让他们认识到公众对于图书外观、阅读舒适感有越来越高的追求,认识到美丽的图书拥有更大的竞争力。”Katharina笑着说:“许多设计师和出版人在我们的评选和展览中获得了灵感,能够促进图书的审美进步,我们非常开心。”

德国《书业周刊》杂志

1834年,法兰克福第一次驶进了火车。同年,德国《书业周刊》开始发行。《书业周刊》由德国书商协会设立,归行业协会所有,按周发行,目前发行量9000册,覆盖读者四万余人。

《书业周刊》作为协会下属期刊,既要以协会利益为导向,通过报道影响政客观念,以保护图书市场的单一定价制度;也要保证自己作为行业媒体的专业性。“和所有专业期刊一样,我们会为业内人士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表达我们对事实的观点。”编辑Michael Roesler-Graichen说。文学之家关注读者与作者,艺术基金会关注图书本身,《书业周刊》则将注意力放在行业从业者身上。

和Hauke的乐观相比,Michael Roesler-Graichen对于今年发布的《德国书业报告》的态度比较悲观。“读者减少只是一个数字。但作为行业观察者,我们确切见识到了读者减少给行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出版社被收购或破产倒闭。今年年底德国出版社的数量预计会减少50家左右。”《书业周刊》是面向德国书业协会成员的免费会刊,出版人数量减少,就意味着周刊销量的降低。

“被收购的出版社同样面临着未卜的前途。他们虽然可以保留自己的品牌,但独立性却受到严重影响。很难再坚持过去的发展路径。”Michael举了一个例子:“最近德国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陷入了人事纠纷。這家出版社的社长原来是一位女士,但是在几周之前突然得到了解雇的通知,被所属出版集团派来的一位出版人替换。这引起了出版社旗下作家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抗议原来社长的离职,并和她站在同一阵线。”

这桩纠纷一方面反映了中小出版社被收购后的自主权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国出版社独特的运作模式。“德国很多出版社都是家族企业,代代传承。作家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十分稳定。掌门人也将这些作家视作家里人,所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会出现共同进退的现象。”可是如今在全球资本大潮和德国书业不景气的双重冲击下,古老的传统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和中国出版企业的资本化道路不同,德国只有一家本土上市的出版企业,主营大众出版,目前的经营情况也不太好。”

“就像那件人事纠纷一样”Hauke说:“站在原社长一边的多是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抗的是新社长代表的资本和权力。我们只看到表面的对抗,看不到背后的博弈,也不知道最终结局如何。德国出版人开始认识到了危机,但不知道如何选择。”

猜你喜欢
书业法兰克福书展
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
“空场”书展
2017法兰克福车展
民营书业与上海书业的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