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迎迎
(宁波海洋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832)
按照“十三五”时期现代渔业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1]。为全面实施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推进农业部在浙江省开展的国家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2],纵深推动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浙江省开展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培育创建。
培育创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是引领浙江省渔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是推进国家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创新载体和特色平台[3]。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发展[4],深化落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产品安全、民众喜爱的现代渔业发展总目标,显著提高渔业一产压缩提质、二产科技提升、三产创意突破的融合发展程度,全面创新构建资源、环境、产业、民生统筹协调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渔业绿色发展、渔民持续增收、渔区和谐稳定。
浙江省象山县以建设现代渔业强县为总体目标;以构建渔业管控有效机制、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建设精致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渔业精品园为方向;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展集渔文化、养殖或捕捞、休闲体验等要素的休闲渔业基地,促进渔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具有象山特色的渔业转型发展新思路。
象山是典型的半岛县,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全国渔业五强县[5],其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产业基础较好。20世纪90年代兴起造大船、闯大海的拼搏热潮,使象山成为全国海洋捕捞大县之一。随着海洋资源衰退,象山县积极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科技兴海”“海洋强县”战略,创新工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压缩捕捞强度,引导渔民减船转产转业,促进渔业从以捕捞为主转为“捕养加并举”“多元化并存”格局,即“稳定捕捞,提升养殖,发展加工”战略定位。
2016年,全县渔业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104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46.09万吨,产值35.32亿元,海淡水养殖面积20万亩,产量12.64万吨,产值20.74亿元,水产品加工总量36.64万吨,产值41.21亿元,涉渔三产产值4.85亿元[6]。
2.2.1 渔业产业结构稳步调整,产业链不断延伸
巩固海洋捕捞产业,加快调整捕捞作业结构[7],全县拥有机动渔船3810艘,海洋捕捞由近海过洋性捕捞向大洋性捕捞升级。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0万亩,构建三疣梭子蟹、大黄鱼、紫菜、南美白对虾四大龙型产业格局,形成了海淡水池塘、海水网箱鱼类、滩涂贝藻和浅海紫菜、海带四大养殖区域[8]。深化水产品加工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培育集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水产龙头企业45家。推进中国水产城等水产品流通,发展海钓、渔家乐等休闲渔业。
2.2.2 鲜活海水产品广受欢迎,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象山海水产品种类丰富,主要以近海捕捞和养殖为主,多为鲜活水产品,广受江浙沪一带消费者喜爱。象山重视渔业品牌的建设与保护,深入实施“品牌渔业”战略,先后获得中国水产之乡、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等荣誉称号。集中注册“象山大黄鱼”“象山梭子蟹”“象山紫菜”“南田泥螺”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组建了象山梭子蟹产业联盟。在全国范围设立78个象山海鲜直销点,扩大“象山海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2.3 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渐现,新业态发展势头较好
随着渔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的深入,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将逐渐显现,加之象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以及中国开渔节、中国海洋论坛、渔山国际海钓节、象山海鲜节等大型海洋活动举办,吸引全国各地消费者到象山体验开渔、海捕、海钓、品尝海鲜的热潮,以及住渔家民宿、体验渔文化、游玩古渔村等,形成了休闲渔业旅游经济新业态[9]。
2.2.4 渔业保障措施不断健全,转型发展后劲较足
“一打三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县辖区内取缔涉渔“三无”渔船1659艘,基本实现“三无”渔船零存在,违规禁用网具整治、规范渔船安全监管等工作力度不断强化,维持渔业生产秩序。生态渔业建设力度加大,通过渔业增殖放流、五水共治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渔业环境逐步优化。渔业保障机制完善,出台政策管理,解决传统渔民养老保险,提升水产养殖业保障水平。
2.3.1 渔业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剧,去产能,调结构,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受限
随着作业渔场缩小、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渔业资源与捕捞强度矛盾突出,围垦和临港工业建设导致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压缩,海洋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破坏,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水质持续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渔业转型发展和修复振兴浙江渔场任务较重。
2.3.2 渔业生产方式依然粗放,单产较低、档次不高,渔业产业提质增效较难
渔业生产过多依赖于资源和环境消耗,存在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集中度低、组织化程度弱、产业链不长等状况。水产养殖模式较为粗放,水产养殖品种单一,设施化程度不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薄弱。水产品加工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原料供应受季节性影响等问题。
2.3.3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渔业文化挖掘不够深入,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努力
相对现代渔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缺乏精品休闲渔业基地,美化环境提升整体对外宣传形象,渔文化、海鲜餐饮文化的保护挖掘和推广传承亟待加强,渔业三产融合有待探索。
2.3.4 渔业管理任务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渔业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三无”渔船、伏休期管理面临新常态,渔政执法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任务加重,渔场与航道交叉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存在安全隐患[10]。
严控涉渔“三无”船舶,强化源头把控,加强乡镇渔船属地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造船行为,保持对“三无”渔船高压严管态势。加大违规渔具整治,全面、彻底、干净清理地笼网和滩涂串网等“一电四网”禁用渔具,全面实施 “滩长制”,做到浅海滩涂管理全方位、零死角。严格伏季休渔管控,强化对水产交易市场、重要卸货码头、渔运船舶等监管和港内巡查,建立健全海上巡航机制[11]。
有效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增产增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12],提高渔业设施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养殖,提升水产种业档次,加快梭子蟹、大黄鱼、紫菜等主导品种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培育和推广。发展“虾草(菜)”轮养、“稻渔”[13]共生等综合种养约133hm2,全县设施化养殖达到12%以上,引进水产新品种5~8个。
稳步发展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业,推进老旧渔船更新改造100艘,优化捕捞结构,鼓励发展延绳钓等资源保护型海洋捕捞作业方式,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扶持南极磷虾探捕、远洋渔业基础设施、远洋渔船改造提升等远洋产业链项目。加大扶持水产品加工业,鼓励开发水产养殖产品加工,壮大海洋生物产业。全力推进渔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挖渔业产业链,推动“渔业+旅业”融合发展,创新休闲渔船管理模式,大力培育“渔业+互联网”“渔业+物联网”[14]等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渔港公共设施投入,建设渔船进出港视频监控系统,提升渔船雷达监控系统。实施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行动,全面完成减船转产任务。健全科学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浅海滩涂养殖秩序,探索浅海滩涂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滩涂用药指导和执法力度。开展海洋环境修复,加大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构筑渔业生产、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培育“特色渔村”,挖掘生态环境、传统海洋与渔业文化要素,重点扶持产业特色、渔文化传承、多业态融合发展。扩大渔民养老保障覆盖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探索渔业新型管理体制,培育以海洋捕捞合作社、协会为重点的渔民合作组织,推进产业要素交易,创新渔业金融发展机制。
以“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培育创建为载体,加快撬动渔业各领域改革创新,推进海洋捕捞改革试点,加快水产养殖绿色转型,引导涉海三产融合发展[15]。象山县在渔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开展渔业信息化建设[16]和渔船公司化管理,配合不断加强的海洋执法力度,以保障当地海洋渔业稳定有序的发展,展现出浙江渔业转型发展的“象山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