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见全 胡仁云 邓俊强 王虹 尹博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 新疆喀什 844000;2. 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7)
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eurystomus),又名宽口臀鳞鱼、宽口弓鱼、白条鱼、冷水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国外分布于阿姆河水系、锡尔河水系;国内分布于阿克苏河、渭干河、叶尔羌河、克孜勒苏河、伊犁河,是塔里木河水系的土著鱼类[1-3],新疆特有经济鱼类,市场上较少见,市场价在200~400元/kg,由于水电开发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资源量正在减少,自治区拟列为保护鱼类。
宽口裂腹鱼1872年被鱼类学家Karl Fedorovich Kessler发现并将其命名[4],目前该鱼类主要在早期资源调查、形态学和分类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5-12],少量报道了关于RNA及线粒体基因的研究成果[13,14],未见有关驯化及培育的资料。本试验于2017~2018年利用地笼网及刺网在克孜河中游捕捉野生宽口裂腹鱼,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进行驯化养殖,研究其习性,为后期的养殖、人工繁殖保护奠定基础。
地笼网、刺网、诱饵、绳子、鱼罐、直径2 m圆柱形培育缸、盖网、遮阳网、增氧机、配合饲料、网具、显微镜、培养皿、吸管等;药品有:土霉素、亚甲基蓝等。
捕捉及运输,使用地笼网、刺网在克孜河中游的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坝上下、塔日勒嘎电站坝上下、乌鲁克恰提乡捕捉野生鱼类,渔获物使用鱼罐车混合运输至驯化养殖站点,到站后按品种和受伤情况进行分类暂养。
驯化试验共分3组,按50尾/缸、100尾/缸、150尾/缸,缸面覆盖1/2面积遮阳网,并保持周边环境安静的为第1组;按50尾/缸、100尾/缸、150尾/缸,缸面仅覆盖防逃网,且周边偶有生产人员走动的为第2组;体表有不同程度机械损伤的为第3组,每缸50尾,且第3组与1、2组隔离暂养;驯化期间均为全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养殖,驯饲试验周期2个月。由于宽口裂腹鱼是杂食偏肉食性鱼类,故驯饲饵料选用较高蛋白含量的商品饲料,其营养成分。如表1所示。
驯饲方法,分类暂养后第3天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每次投饵率0.5%,饵料不足的再补投,6h后将剩余饵料捞出。
表1 配合饲料营养成分
捕捉过程中统计品种数和死亡率,运输到站后统计品种、数量、重量,驯化养殖过程中统计死亡率、患病率、摄食时间等数据。
2017~2018年捕捉点距驯养点最远250km,最近5km,运输时间为0.3~4h,运输水温12~20℃,统计渔获物总重100.1kg,品种及重量比例为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biclolulphiGünther)53.1%、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eurystomusKessler)23.7%、重唇裂腹鱼(SchizothoraxbarbatusMcClelland)5.5%、厚唇裂腹鱼(SchizothoraxirregularisDay)8.4%、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tenuisDay)和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yarkandensisDay)9.4%,塔里木裂腹鱼和宽口裂腹鱼为优势种。由于刺网捕捉死亡率很高,后期仅用地笼网捕捉。地笼网捕捉及运输过程中鱼类平均死亡率0.7%,鳅类死亡率2.3%,鳅的死亡原因与鱼混装有关,鱼罐内有大鱼直接捕食鳅的情况,详见表2。
表2 2017年~2018年渔获物及运输死亡一览表
初期捕捉方式为地笼网和刺网,经统计后刺网捕捉的鱼类现场死亡率为40%,体表机械损伤率100%,且在取鱼时麻烦、鱼易受伤、网子易破、效率低,后期被淘汰;地笼网捕捉基本无死亡,仅有少部分鳍条和体表受伤,比率为1.1%,见表3。
表3 地笼网和刺网捕获数量及死亡数量
驯饲期间,每组均开口摄食,但在开始摄食的时间上存在不同,第1组:50尾/缸开始摄食时间为驯饲后第10天;100尾/缸,开始摄食时间为驯饲后第7天;150尾/缸,开始摄食时间为驯饲后第5天。第2组:开始摄食时间为驯饲后的第8~11天。第3组开始摄食时间为驯饲后的第13天。且第1组摄食时间明显早于第2组和第3组,如表4所示。
驯饲1周左右大部分会感染斜管虫、指环虫或小瓜虫病。第3组由于是受伤的,夏季感染水霉病及出血性病很快,1周内死亡率达35%。斜管虫、指环虫病治愈率高,而小瓜虫及水霉治愈率低,驯饲和治愈后及时转至露天大规格鱼池中养殖,情况大有好转,感染情况明显减少。试验结束时,第1组、第2组平均存活并摄食79.3%,第3组仅存活14%,如表5所示。
表4 50%宽口裂腹鱼开始摄食时间
表5 驯化成活率及存活尾数
宽口裂腹鱼在渔获物中占总重的23.7%,仅次于塔里木裂腹鱼的自然产量,是克孜河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刺网捕捉的鱼类身体基本伴有勒痕、鳞片脱落、出血、肌肉损伤、鳍条损失等症状,后期难以养活;地笼网捕捉的鱼类除小部分鳍条分叉外,基本没有其他受伤,且捕捉偏随机性,在江河捕捉中有刺网不可替代的优点。另外,地笼在其他鱼类捕捉上也得到广泛使用。宽口裂腹鱼综合驯养成活率79.3%,比光唇裂腹鱼成活率31.6%[15]和澜沧裂腹鱼仅26.5%[16]高,比巨须裂腹鱼成活率90.2%[17]低,鱼类成活率与操作、驯养、疾病等有很大关系,不同鱼类驯养成活率不同,同种鱼类的不同操作或不同驯养成活率也有很大差异。
宽口裂腹鱼因环境不同,开始摄食时间为第5~11天,正常驯饲情况下第6天开始摄食,摄食旺季也有少部分第3天就开始摄食的。驯养环境有干扰的比无干扰的推后2~5天摄食,且摄食不完全,受惊扰后中断摄食,在后期驯养中更容易感染疾病。另外,100尾/缸和150尾/缸密度下的开始摄食时间早于50尾/缸;因此宽口裂腹鱼摄食时间与环境、密度有关,这是由于野生鱼类天生胆怯,野外基本是集群生活导致的。保持环境安静、选择适当的驯养密度、保持流水和充足溶氧是驯化野生鱼类提前摄食的有效措施。另外,有报道驯养池是否光滑在前期亲鱼的适应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17]。
宽口裂腹鱼产于盐碱化水域,经检测,自然河流清水期盐度为0.9‰,洪水期盐度在1.8‰左右,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蒸发浓缩下,宽口裂腹鱼能适应2.0‰的盐度,关于其盐度耐受极限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调查中显示,当地柯尔克孜族居民在很长时间内主要以钢丝笼、陷阱捕捉为主,捕捉效率低、数量少,但随着外来人员带入高效捕捉工具或方式,使得当地土著鱼类正在加速减少,这对生境单一的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综上所述,野生鱼类的驯养与饵料、环境、密度等密切相关,选择适口饵料、保持环境安静、合理暂养密度是驯化成功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