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进河北省委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新动能,推进“制造”向“质造”的转变,2018年第一季度装备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2%,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突出。如,监管层面,行业标准滞后或不统一,监督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结构方面,产业链条较短,缺乏世界级优质制造品牌;技术应用层面,自主创新竞争力不强,产学研结合程度不高,等等。
制造业质量的根本性提升,需要结合我省制造业的综合优势,从政府监管、市场环境、基础能力、主体责任、质量管理、国际合作等多层面、多维度入手,抓牢创新驱动的“牛鼻子”,把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在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功能。建议:
一、管理创新: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参照2017年11月份国标委、工信部颁布的《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尽快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实际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制造业质量、安全、环保、节能标准。加快产品检测评价体系建设。加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检测的实验室建设,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整合我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探索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制度,将质量诚信建设与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融资信贷等结合,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企业注册登记、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等工作中,将质量信用情况作为基本考核条件。扎实推进河北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确保委托下放工作无缝衔接。严格证后退出机制,创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管模式,打造审查技术服务平台,扩展快速服务通道,形成运行高效、服务便民、监管有力的质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设计标准、设计规范的保护和监督,树立良好的设计产业生态环境,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设计标准、设计评估、市场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督管理相关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为制造业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机构创新:凝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加速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省201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立了河北省工业设计中心,本着“特色优先、产业集聚”的原则,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建议在现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河北特色,凝炼主题,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河北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中心”,如机械及装备制造业设计中心、交通运输装备及零部件设计中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心、现代家电产品设计中心等,使设计企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有效互动,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设计服务业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启动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试点工作,进一步拓宽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评价范围,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加快工业设计人才职业化。
三、模式创新:强化科研配套支撑,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科技研发机构,发挥技术创新驱动的源头作用,搭建制造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实现制造业信息、基础设备条件、数据资源等共享和公用。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户口、子女教育等手段,加快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引导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加强分工与合作,积极培育和转化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为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尽快优化对科研资金的结题验收考核标准,逐渐将结题时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考核,转变为对产品实际研发和企业产生利税挂钩的考核,增加企业投入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以此来推动科研真正为产业服务。加大财政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省校科技合作开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不再局限于全国22所院校的名单,将合作高校的范围放宽至省级重点高校,优化申报流程,积极鼓励高校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化转让,逐渐建立起优势产业紧密相连的新技术研发支撑体系。
四、策略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密切关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及变动方向,建立和完善对全球先进制造业持续跟踪、学习、借鉴及创新机制;梳理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集群,找准转型升级的关键着力点,在不同地区分层次进行招商引资和政策制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如,在保定重点培育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在石家庄重点布局电子设备制造业、航空等产业集群,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河北省先进制造业知名品牌培育,促进技术创新与品牌培育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全球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