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两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比较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收治的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共70例,分为核磁组与CT组,每组35人,对应进行核磁共振诊断与CT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手段的结果分析与归纳,结果:为核磁组与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82%。数据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核磁共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相对于CT检测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遵循早诊断、早处理的原则,最大程度保障治疗方案的针对性以及预后质量,因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就本院2018年间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前瞻性研究,分别用核磁共振、CT两种方式检测以了解对此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范围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间收治确认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群体,从中随机抽取70例。患者中男女例数为41例、29例;年龄18~65岁,平均(42.1)岁。对其数字编序,随机以各组35例分为共振组与CT组,组间各项临床基线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无显著差异(P>0.05),可做对比。
1.2 检查方法
1.2.1 共振组 对患者用核磁共振手段进行检测,本研究所使用仪器为荷兰飞利浦核磁共振机,为3.0T,对快速自选回波序列用T2加权像,对横轴位和矢状位用T1加权像,其中T2加权像的选择恢复时间还有重复时间分别设置为55ms、3000ms,T1加權像的选择恢复时间以及重复时间分别设置为19ms、1800ms,矩阵规格为256×224,层厚以及层间距分别设置为4mm、1mm,对脉冲激发的次数重复在2~3次,对怀疑病灶位置采取加层扫描方式以确认其具体情况
1.2.2 CT组 对患者用CT手段进行检测,颅脑位置用16排CT机进行扫描,选外眦和内耳门的连线作为扫描基线,扫描方式为轴位扫描,电流和电压分别设置为125mA、125kV,扫描时间设置为3s,矩阵规格为512×512,窗宽在85~100HU,窗位在30~55HU,层厚和层距分别设置为10mm、10mm,对疑似病灶位置用薄层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5mm[4-5]。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 20.0统计学处理软件,计数资料通过检验,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P<0.05)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准确率对比共振组与CT组诊断准确率对应为91.0%82.0%,数据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 讨论
CT检查方式原理在于利用人体组织对X线的透过还有吸收存在差异,以断面、立体成像技术作为辅助了解病灶情况,能够确认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变位置还有相关情况,检测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结果。核磁共振检查手段不但能够了解病灶情况,同时还可帮助医生掌握是否有脑实质受损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核磁共振多序列方式,医生能够对影像阴影进行评估,是否为积血或者积液,这相对于CT难以显示少量积液影响有明显进步。核磁共振有更为广泛的检查范围,即使对于体积较小的病灶也能够及时检出,这是保障病灶检出率的前提。
从本文研究数据中可知核磁共振检测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检出率相对更高,同时在血肿厚度方面也占据着优越性,一般情况下血肿厚度越小则表示患者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案效果越显著,在多个常见颅脑损伤部位如枕叶、轴外、额叶等核磁共振诊断方式均更为优秀,提示该检查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核磁共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相对于 CT 检测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刘红权.对比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75-76.
邓张勇.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当代医学,2016,23(5):20-21.
喻建军.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7):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