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红
【摘 要】目的:分析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取74例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均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可有效促进四肢长管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速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骨外固定;四肢长管骨;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四肢长管骨折为多受外伤或疾病影响,骨结构遭受连续性损伤所致,为常见骨折类型,患者多表现出疼痛、畸形、异常活动为主要症状[1];目前多通过骨外固定支架治疗,且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但术后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因此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可提升康复效果,为寻找更加有效护理方式,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74例四肢长管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8.3~64.5岁,平均(36.15±4.02)岁,其中交通事故18例,挤压受损7例,高处跌坠5例,其它7例;研究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8.7~69.2岁,平均(37.07±4.11)岁,致病原因:交通事故19例,挤压8例,高处跌坠4例,其它6例,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a.心理干预:护理人员 需为患者详细介绍患肢解剖学知识,并告知手术治疗原理、基本流程及手术优点,缓解患者恐慌、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对手术治疗方式认可度;b.患肢护理: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肢进行制动处理, 避免软组织出现进一步损伤,并严格按照术前备皮标准,清理患肢毛发、污垢,防止术中感染;手术治疗后,可将患肢适量抬高,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患肢肿胀情况出现;且术后每日定时对患肢进行清洁、换药处理,并可通过酒精清洗针孔,防止感染;c.并发症管理:严密观察患肢皮肤变化,若发现局部高温、红、肿等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对于流脓、皮肤溃烂患者需及时对其进行对症处理;d.康复锻炼:及早予以患者被动、主动患肢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正确肢体运动,并逐渐提升患肢运动时间及屈伸角度,促进患肢功能康复。e.饮食指导:制动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肝脏等,以较快患肢伤口愈合速度,提升机体抵抗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疗效评定:显效:患肢关节无疼痛、无畸形感,肢体运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肢关节无畸形病变,偶发轻微疼痛,肢体运功范围受限<50%;无效:患肢关节角出现一定畸形(<10°),伴有较频繁疼痛,肢体关节受限范围>50%,且肢体出现<3cm缩短。
1.4 统计学 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术后4个月随访,研究组康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四肢长管状骨折治疗中,多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治疗,此方式相比内固定手术而言,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2],更加有助于患者术后肢体康复;但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人存在关节畸形生长、神经血管受损等情况,因此,予以患者合理护理措施干预度保障其康复效果意义重大。
本研究中,由意外造成的骨折情况居多,患者大多遭受过度惊吓,伴有不同程度恐慌心理,我院选择综合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安抚患者情绪,并为患者进行病症特点、治疗方式等专项讲解,可消除患者抵触心理,提升治疗配合度;并通过无菌换药、患处皮肤检测等患肢护理,可切实保障患者功能正常恢复,防止针孔感染等并发症出现[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患者运动,功能锻炼,可进一步提升患肢功能康复速度,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四肢长管状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予以综合护理辅助干预,可显著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加快患肢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钟小会,陶晓梅. 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86-88.
毛芹.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7-118.
刘美铃,陈少源,兰丽芳. 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J]. 医疗装备,2017,30(18):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