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摘 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依据电脑盲选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后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治疗药物,选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氯吡格雷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老年冠心病;治疗有效率;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冠心病实际是一种心肌损害性疾病,病因是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改善引发的心肌与冠脉血流需求不平衡。该疾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形成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后血管狭窄,血管缺氧、缺血,最终导致冠心病或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斑块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基于此,临床治疗中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要的治疗方向[1]。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是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药物。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所在医院84例冠心病患者,分组予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计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选自我院2016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所有患者符合《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2]中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近两周内未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无需冠脉介入,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排除出血倾向、胃十二指肠溃疡、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异常患者。采用电脑盲选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57~78岁,平均(67.48±9.52)岁;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7例、Ⅲ级20例、Ⅳ5例。观察组42例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58~78岁,平均(67.42±9.13)歲;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10例。两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实施常规治疗:抗凝、抗炎、降压、调脂等。对照组经常规治疗后采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肠溶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100mg)治疗,口服100mg/次,1次/d。观察组经常规治疗后使用氯吡格雷[波立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75mg]治疗,口服75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用药期间保持生活规律,控制饮食。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胃黏膜出血)发生率。
1.4 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的冠心病诊疗标准制定本次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及以上,心功能改善2级或达到Ⅰ级;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功能改善1级,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05~0.10mV。无效:以上标准均无任何改善。治疗有效率=1-(无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86%(39/42)。对照组治疗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6.19%(32/42)。治疗有效率组间对比数据差异显著(X2=4.459,P=0.035)。
2.2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见表1,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心肌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逐渐发展为冠心病[3]。临床主要表现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老年患者因年龄增加,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合并部分基础疾病,导致老年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提升。
阿司匹林是世界三大经典药物之一[4],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防止血栓形成,临床主要运用在短暂性脑缺血、心肌梗死以及预防其他手术血栓形成的治疗中。其药理作用是阿司匹林与环氧化酶活性部位多肽链结发生不可逆性乙酰化,导致环氧化酶失活,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药物,能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继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同时也能抑制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作用不可逆。在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聚集引发的心、脑以及其余动脉循环障碍性疾病等均具有良好效果。
因阿司匹林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药物不良反应逐渐升高,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药物耐受程度较低,因此阿司匹林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每天控制药量在75~100g之间,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本次研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19.05%,证实氯吡格雷不良反应低于阿司匹林。杨猛[5]对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组予以阿司匹林(对照组)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合上述,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治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威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李莹莹,柴坷,罗瑶,等. 老年人中重度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心病的心肌病理特点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20(3):356-359.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何晓全,刘梅林. 中国冠心病防治策略[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5(2):239-240.
张乃文.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2):212-213.
杨猛.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6):1061-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