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科技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介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带来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传播学视野也逐渐成为现代跨学科研究中一个常用的研究视角。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模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型传播活动,它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和实践策略为传播内容,以教师和学生为传者和受者,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样化的渠道为传播媒介,从而更好地借助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应用知识来探讨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张雷编著的《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2015年5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基于传播理论的应用视角,来深度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的接受情况以及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实践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专著。在该书中,编者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视为一个传播过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接受主体、传者、受者和媒介分别进行了阐述,包括传播学与思政教育的跨学科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与问题、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传播理论审视下的优化策略等内容,从而在具体传播教育各个环节的研究中挖掘更优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策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理论架构和实践创新的重新整合和拓展。一方面,在传播内容和信息的表达形式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着显著的不同,甚至每一种媒介形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内容标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要想更好地通过新媒体来进行传播和发展,就必须在内容上进行重新整合和编辑,以便人们能够更好更快地从中获取最核心精练的思想指导。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受众是大学生群体,但这一群体的变动性较大,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行为背景,在学习模式和生活模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传统的或经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架构并不能完全被沿用和套用,而应该不断在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去研究大学生受众的接受情况,并将这种反馈作为思政理论框架进行综合性补充和拓展的依据,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次,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媒体渠道和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传播学理论充分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想提高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深度影响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内建设信息化传播的综合校内平台,共享思政教育研究和教研的最新成果,对外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媒体渠道和话语中心,在互联网网络世界中形成专业化的教育传播力量。
再次,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著“教”与“学”互动关系的创新变革。在传播学理论中,除了信息内容和媒介渠道的重要影响之外,传者和受者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对传者也就是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思政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媒介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应当获得与时俱进的培训和提升。对受者也就是大学生受众群体来说,应该打破对思政教育的传统观念,以新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去重新认识思政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而对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来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将进一步倡导“教”与“学”的平等互动,并充分肯定和强调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当中,更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广度和深度。
大学生思政教育所表达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相关理论体系是现代传播信息中的一部分,在日渐开放多元和信息竞争激烈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就必须在信息内容和传播媒介上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以更好更快地把握新媒体传播语境中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更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思想理论范式,让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得到及时掌握,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能够在思政教育的指导帮助下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富兴/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