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为啥老二一点儿都不像老大
一接到钢琴老师的电话,胡丽梅就风驰电掣地赶到琴行,只见5岁多的二儿子正蹲在琴室的角落里哭个不停。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胡丽梅压了压心中的火气,尽量耐着心蹲到兒子身边,“涛涛,你怎么又哭了?”“妈妈,弹钢琴好难呀!我怎么都弹不好……”胡丽梅在心中叹了口气,是呀,弹钢琴很难,但作为妈妈她又能怎么样呢?鼓励、支持、陪伴,她都用过了,孩子还是逢课必哭,哭到她心烦意乱的时候,她也曾经提议干脆不要学了,这么费劲儿干什么?谁知,一听这话,孩子居然哭得更厉害了。
“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像你哥哥呢?!”想起聪明好学的老大,胡丽梅真有种后悔生了老二的感觉,弟弟一点儿都不像哥哥,却还事事处处都要和哥哥比。
胡丽梅和老公一心想把两个儿子都培养好,凡是看到弟弟像哥哥的地方,夫妻俩总是很高兴地大声夸赞。渐渐地,弟弟也开始以哥哥为榜样,哥哥大笑出声,弟弟也要跟着学,而且姿势声音务求神似;哥哥玩什么,弟弟就像跟屁虫一样追在哥哥身后,如果哥哥跑远了,弟弟就会急得哭闹起来。
后来,弟弟变得越来越敏感,听到妈妈表扬哥哥帮忙收拾碗筷,就赶紧跑进来也要帮忙,如果恰好已经收拾完了,他就会哭闹不止;听爸爸讲起带哥哥去看儿童剧《小小狮子王》,他也非要爸爸带着去看,而且也必须看《小小狮子王》,不能是别的剧目;有一次,他跟着妈妈去观看哥哥在课外学校的钢琴演奏,就哭喊着也要学钢琴,学不会也坚决不肯放弃……
比较背后的控制:榜样也是一种束缚
相信天下的爸妈都盼着孩子能够成才,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孩子,特别是当老大已经成长得比较优秀时,爸妈就会感觉自己对老大的教育是成功有效的,特别容易按照“样板”养育老二,同时期待老二也能够像老大一样,表现出优秀成长的样子。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老大比较优秀的家庭中,特别会养育出为了向老大学习而陷入榜样性焦虑的老二。
心理学认为,批评是对孩子的伤害,有时候表扬也会成为孩子发展中的限制和束缚。比如,一个孩子经常被表扬聪明,就会为了满足外在评价而自发控制自己向聪明的方向发展,一旦自己表现出某些不够聪明的言行,就会陷入深刻的被评价焦虑中。
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被评价焦虑都是由父母潜移默化的言行塑造的,比如,频繁引导老二向老大学习;比起小孩子的独特性,父母则更偏向于赞扬其身上类似大孩子的地方等。这种看似积极的比较,事实上也是对孩子内心的束缚—你必须这样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对孩子的教育和塑造:需要在对孩子独特性观察的基础上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用心教导每个孩子的成长发展。特别是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对个性化的尊重和保护,是让每个孩子能够发挥天性、实现潜能的重要基础,父母应该注意的是:
首先,充分观察孩子的独特性。
我曾经在家长课堂中留过一次家庭作业,请每一个父母用一周的时间停止任何施教,而是用全身心来观察孩子,每天完成观察日记,找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这种观察练习,通常会让父母惊异地发现,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孩子真实的面貌,从而清晰地认知到,孩子是在哪些方面真正需要父母的支持。
其次,从求同到求异。
人们通常会更愿意接受和接纳那些与自己相同的对象或言行,然而,在教育多子女方面,恰恰需要更重视孩子们的不同之处,这种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有效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和勇气做自己,而不是像胡丽梅夫妻那样,不经意间使老二陷入追求“像哥哥一样好”的榜样性焦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