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体温的书写

2018-02-18 00:54张淑萍
回族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码头文化

张淑萍

赵光鸣新作长篇小说《旱码头》,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地段。

作者参透了新疆的天地人物、历史文化,借大手笔、大格局的长篇小说形式寄托了恢弘的思考,给人物和事件赋予现代性,写的是作家眼中的历史,心中的求索,还难能可贵地融入了对于生活哲学的认知;他写得简洁、精准和流畅,对琐碎、庸常的生活采取了穿透性的表达,张扬和流贯着精神性的寻觅。他很成熟地、一如既往地在创作道路上继续前进,打上了鲜明创作个性的徽章与印记。

读《旱码头》,不忍释卷。一种很久以来读他的小说曾有过的熟识感觉,一种寻常生计中的暖色调如《红海》,又浮现在心头。《红海》中的传统文化仪式凝聚了全村的各姓人,使意见纷纭的村民们走在了一起。让人感到:文化的凝聚力,人心向善的凝聚力,就蕴藏在草民百姓身上,等待的就是激发的契机和聪明的领路人!像这样下层人物的可爱之处,他们信奉的朴素义理,侠义心肠,自尊自强,在《旱码头》里无处不在。主要人物北黎、北征、星河如此,樵夫、猎户、脂粉班头也如此;大掌柜如此,小伙计、货郎担也如此;世俗之人如此,方外僧人道士也如此;汉民族如此,各个民族都如此。例如樵夫和猎户掩埋野尸并留记号;戏子班主收留陷于流浪困境的北黎;煤窑老汉段某热心肠;小货郎担们心安的理由;北黎姐弟婉拒外援等,个个都散发着人性或柔软或坚硬的质感。

上述的一切,在《旱码头》鸿篇巨制里,可说是集大成,总囊括,史诗性地展现。作家把古丝绸之路北道上赶大营的、戍边的、谋生的、屯民、灾民等人的行迹遭际;把万商云集的大商埠、万峰涌动的驼运队的壮观景象;把历史的深刻变迁,结束了驼踢耕耘的、又开启了现代机械运输的时代;把这条道上应运而生的现代契约精神、慷慨仗义精神、五湖四海的人汇聚一起各显其能的自由竞争精神、面对侵略和突发危难时官商民军勇赴国难的戍边精神等等,都用匠心之手的艺术经营能力汇于一炉,使得故事情节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人物性格也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情节转换中渐为圆整和丰满,栩栩如生;一种人世扑朔迷离中的坚定守望、历经艰难曲折也不敢丢掉初衷的内心定力,并且在多层面、多梯次的文化的交混回响中,声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自由、民主、平等的诉求。这一切,都叫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产生眷恋,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和气场。我把这种感覺叫做带着体温的书写,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字眼来表达了。

旱码头古城子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商机、生机、富饶和祥和。杏林泉的酒香远飘京津冀地区,由京津、直隶、镇番商队带到了燕山一带,吸引着大小商贾,拉起了驼运、货郎担两条风景线;也给失掉生计的灾民难民们一线求生指望。在这条驼运道上,赶大营的天津卫杨柳青商贩走出的路,带出了灾民、屯民移民风潮,虽然途中潜伏着未知的艰险,甚至抢劫凶杀,例如北黎姐弟俩父亲的驼队就遭到劫匪抢掠,生死下落不明,追踪谜案就成为小说的主线。但希望总是在遥远的地平线召唤;人在广袤的沙漠里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可贵,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信任最重要,人与上天的距离最近,心灵净化灵魂飞升最简洁。能从这条道上走过一遍,人就像重生了一次,质朴的心性,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这一点正是旱码头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最富有凝聚力的地方。人类远古以来的荒原意识、迁徙情结、寻找出路改变命运的原动力,都在丝路北道上演义得大气磅礴。

盛季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他不仅是古城子的精英灵魂,也是穿针引线的另一条重要平行线索,与北黎姐弟寻亲追案这条线索穿织勾连,腾挪开合,最终合二为一。他既是大商户诚信的标志,又表现了旱码头萌发的较为成熟的现代契约精神。他一出现,就带着明确的目的:是奉了大盛魁商行掌柜经大椿之命,不远千里寻找失散的小股东,“连本带利,如数奉还;本人不在,由亲属领取;实无人受取,钱要用于对亡者的祭奠,纪念和公益慈善事业。告慰逝者,也给活人不留遗憾和歉疚。”一番言行叫人肃然起敬。他还身怀绝技,大智若愚,对看破北黎女儿身之事秘而不宣,理性十足,有意成全北黎和星河婚约,联合古城子商人成立“奇台屏山书院”,联合名流贤达共赴时艰,办纯粹的公益事业……

现代契约精神比较普遍地流行在古城子商业圈内,并且和传统的江湖意识、侠客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津商、晋商慷慨仗义,周济和成就小商贩为代表的丝绸之路北道的精神纽带,成为商界佳话。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识也让商业圈内滋生的现代意识自觉化,诸如“英雄不问出处”,“谋生不分贵贱”,“养家糊口的营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等。这些内容,透出了以人为本的暖色调,对于今天的发展进步和文明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具有前瞻性。

与丝绸之路商业社会共生的还有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作者通过驼队小曲、戏班演唱、古城子戏台、社火、民间文艺等侧面,串起了一条文化脉络,带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着五湖四海的众多口味,更向着亲和融合的趋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像是大家庭里的兄弟姊妹。其中已经透出人们自主适应、并向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守则的意向。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人类意识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不是万物合为一体,而是‘协同万邦,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清华大学出版的《文明对话》里这样说;北京大学比较文化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这样解释:“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和而不同才是当今和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向。有着多元文化共生的西域肯定有着这样的优长;最敏感的文学艺术无疑最先感知到这个趋势。《旱码头》里透视出的这样一种人类意识,在当下和未来都是极有现实价值的。我们的文学要为人民服务,要有人类眼光,要在“人类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走向世界。《旱码头》具备了独特的世界性眼光,正是他最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有体温的书写打动人心的重要方面。

《旱码头》传达出“有体温度书写”感觉的原因,首先在于前瞻性创作思想已经深入到作家骨髓里,流注在笔端了。因为这些素材揣在怀里预热了;这些人物孕育在心里有血脉了;这些事件亲见亲历他到场了;这片地方他生活过成故乡了;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他翻检了、洞见了;故而动起笔来,随着心脏的律动,这些融入血脉的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便凝成了新的生命,《旱码头》就是艺术的新生儿,带着母体的芳香、自然的神力,在小说世界里活了起来。

至于小说生活面的宽广深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开情节;塑造的人物众多,个性丰满,而且都在复杂的处境和精神困境中发展变化;作家注入的世道人心的感悟之哲学意蕴、契合时代发展走向等,限于篇幅,不再多说。

正是以上多种现代性因素的注入,使得历史小说已具备“以史为鉴”的深远现实意义。

伴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互利共赢大格局的形成,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热也随之升温。2015年11月初,天津西青区纪录片《新丝路上“大营客”》开拍了,这是在挖掘,也是在抢救。这部作品里不仅再现了历史的全景式风貌,也在探索寻求多民族共生的生态模式,展现了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光鸣写的是过去、现在,也是未来。

猜你喜欢
码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开满桃花的码头
大块头和小不点
谁远谁近?
崇敬码头
前往码头
传承 民族 文化
在码头上钓鱼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