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从肝脾二经论治浅议

2018-02-18 06:07张文杰指导韩金凤
新中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谷灵枢吴茱萸

张文杰 指导:韩金凤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肿瘤科,天津 301700

西医所指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见部位为胃窦部及胃小弯侧。早期症状常不明显,如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食欲减退、轻度贫血等部分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症状。中后期症状明显,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呕逆、进行性营养不良和贫血等。转移灶常有腹部广泛转移至腹膜及胃小弯侧淋巴结,腹腔脏器如肝、大肠,女性常并发卵巢转移。

中医所指的“胃”,在古籍中多有论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王冰注:“包容五谷,是谓仓廪之官。”《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谷始入于胃。”《灵枢·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可见,胃专属受纳水谷。《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肠和胃接纳水谷并参与消化与吸收,肠隶属于胃腑。仓廪之官单指胃。

二者比较可见,西医的“胃癌”仅限于原发于胃的恶性肿瘤,好发部位多见于胃解剖部位的胃小弯、贲门及幽门,为实体解剖部位恶性病变的名称;中医所指的“胃”,又称胃腑,为高度概括的功能性名称,作用为受纳和腐熟水谷,其功能不仅包括西医器官所指的“胃”的功能,还将西医器官中的食道、小肠、大肠、胰腺的功能包含在内,几乎涵盖了西医消化系统的大部分功能。

中医胃腑包含西医胃的功能,主要功能为受纳水谷,故有“水谷之海”之称,是人体消磨饮食水谷进而供脾化生气血的主要器官;中医胃经为从属于中医胃腑的络属经脉,它循行于身体的前方,并一部分与冲脉相并,主要功能是将化生的气血精微充斥于经络之内,源源不断地补充后天生化的气血以便供人体之需。中医肝经循行与西医解剖的胃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西医胃消化的功能是否正常与中医理论中肝经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泄不利则易发生积滞之疾;而中医脾的经脉循行也和西医解剖所指的胃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通过经脉络属而发挥把化生之气血输运周身的功能。

在发病方面,《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详尽地阐述了足阳明胃发病于胃经、发病于胃腑、感于寒邪、感于热邪而发作的症状以及对精神情志的影响关系。

进一步思考,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根据证候来分析某一病症,从而分析出发生此组证候的原因,进而治疗,“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中医学思维最精彩的部分。

胃癌的症状属中医哪些疾病的范畴呢?个人分析认为,这些证候分散在“肝”“脾”二经病变之内,如“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其中的“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食不下,心下急痛,呕逆,飧泄”等症状与胃癌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瘤者,留也,气机郁滞、经脉不通、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是中医肿瘤发病的基本原理,代谢产物不外乎“痰”“瘀”两大因素,气机失调,郁滞而痰凝,久则影响血运,形成血瘀,疾病日久,痰瘀互结,痼疾难除,发为肿瘤。

在发病过程中气滞为先导,其中还有“寒”的重要因素夹杂在其中,因气机郁滞得温则通,气滞痰凝得阳热则化,得寒则聚;血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在中医脏腑上,肝得温而行疏泄、生发之功,脾得温而行健运之权,肝脾受寒则疾病丛生。胃癌的症状以中医证候分析来看,也是偏寒的多,偏热的少,即使是热也是寒热错杂的假热、虚热;偏虚的多,偏实的少,即使是偏实也是虚实夹杂的假实真虚。进而分析出“温阳散寒”这一治则在此病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他治法诸如补虚泻实、行气化瘀等治法围绕“温阳散寒”这一核心来加以实行。

古籍中温化“肝”“脾”二经方药,莫过于《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和理中汤。其中《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二条原文明确指出了吴茱萸汤的病机,即肝胃虚寒、寒浊上犯于头、横逆犯于胃。理中丸见于《伤寒论》“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呕吐而利,此名霍乱”。此病症之上吐下泻,总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灵枢·五乱》)。治疗以理中丸祛其浊气,浊气去而清气升。后世治疗中焦虚寒、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多化为汤剂加减运用。二方相合,一治肝一治脾,实为治疗寒浊积聚于内的良方。而由《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推导,胃癌的发病、转移病灶分布和肝经、脾经分布密切相关,考虑为寒湿下注而发病的病机因素居多。而从论述“胃足阳明之脉,……属胃络脾;……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可以得出结论,对胃癌发病的影响从经络上来说,胃经远不如肝、脾二经重要。临床诊疗依此甚有效果。举例如下:

李某,女,60岁,胃印戒细胞癌Ⅳ期,胃小弯、卵巢及腹膜广泛转移,胃脘及腹部冷痛难忍,时有恶心呕吐,厌食消瘦,化疗药物难以服用,KPS评分50~60分,药用吴茱萸、干姜、党参、苍术、茯苓、半夏、黄芩、黄连、木香、砂仁、山慈姑、水蛭、延胡索、高良姜等组方出入,配合口服化疗药,艰难服用,2周期后病情得到控制,胃脘冷痛消失,饮食正常下咽,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KPS评分为80分。

按:案中胃小弯、卵巢部位为肝经循行部位,广泛的腹膜转移部位为太阴脾经之分野。以吴茱萸汤与理中汤合用,一温肝经,一温脾经,充分体现了胃癌从“肝”“脾”二经论治的精髓意图,中焦功能失常则升降失司,再合半夏泻心汤之意辛开苦降,以开结气散积聚,又恐痰瘀日久难以骤除,思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加入活血之水蛭、延胡索,化痰之山慈姑配合收功。抗癌化疗西药仅能攻击肿瘤,常会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副作用,佐以木香、砂仁、鸡内金出入保护胃气。配合服用化疗药,但化疗药物仅作为攻击肿瘤使用,不能改善患者体质及临床症状,此可施中药治疗缓图之功。

综上,中医治疗胃癌从肝脾二经论治,从发病症状、病机特点而言,肝脾二经在胃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温阳散寒”这一治则是胃癌论治的核心,在复杂多变的疾病变化中,把握主要病机及主要病症表现,便不会迷失方向,这也是中医治疗复杂疑难性疾病的精髓所在。

猜你喜欢
水谷灵枢吴茱萸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