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论学说初探

2018-02-18 06:07于存国王静滨
新中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说气血生命

于存国,王静滨

1.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0;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4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疾病谱的变迁,不断有新的学术流派及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添枝加叶。“肝脾论”学说由著名的龙江医派学者谢晶日教授提出。谢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四十余载,在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并提出肝脾论学说。多年来,谢教授以此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治验无数。现将谢教授肝脾论学说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 肝脾论学说内容概述

概括肝脾论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①强调气血的重要性,尤其是肝脾与气血的关系;②强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脏腑功能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关系;③强调肝脾之间功能相互关系平衡的重要性。

首先,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二者对于生命都至关重要。《难经·八难》强调“气者,人之根本也”。《灵枢·营卫生会》则强调“血者,神气也”。在此基础上,气血的化生与调和,则更加重要。因此《金匮钩玄·卷一·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而《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肝脾论学说认为,在于生命体,气血本是一元二歧,前者无形,而无所不在,但其根本在血;后者有行,而必循常道,但其所行在气。气血的充沛与调和受五脏的调节,而由于五脏功能的不同,在气血的调节中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脾为后天之本,肝为气机之枢,因而强调“气血者,生化在脾,畅达在肝”,突出了肝脾的重要性。

其次,人有五脏,而功能各异。肝脾论学说认为,有的脏腑功能强弱多秉于先天,而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小,或者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对于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较小;而有的脏腑功能的强弱则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或者在后天生理及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或对其他脏腑的功能影响较大。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各脏在后天的生理、病理情况下对于生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据此,肝脾论学说认为五脏可以分为先天之脏和后天之脏。心肺肾的功能多秉承于先天因素,并且在后天这三脏功能的维持则更多受制于肝脾,而当疾病状态时,三脏的虚实也需要依靠肝脾的疏泄、补益来调节,属于先天之脏;而肝脾则为后天之脏,人生命的维系依靠“脾的健运”来产生水谷精微,人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肝主疏泄”来保持气机的调畅,病邪的入侵需要“脾主运化”产生的卫气来防御,肝脾是人后天维持生命和机能的关键,也是后天对生命进行调节的切入点和关键之所在[1]。故肝脾论学说认为,因为肝脾为后天之脏,是人后天维持生命和机能的关键,因此二者功能的健全和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2 肝脾论学说的源流

首先,肝脾论学说源于对传统中医学“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象”理论的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强调了气血、脏腑及后天因素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从而明确指出了肝脾在后天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重要性。其次,源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实践中谢教授发现,多数内科疾病可以分为虚实两类。虚证者,无论是何脏器的亏虚,也无论是气血、阴阳的何种亏虚都伴有脾虚,或者其治疗必从补脾开始。而实证者,无论是何脏器的实证,都伴有气机的郁滞,或者其治疗必从疏肝开始,由此发现了肝脾在后天的重要性,为肝脾论的提出积累了经验。最后,源于对疾病谱变化的细致观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曾经因为贫穷和预防医学落后等导致的疾病,诸如营养不良、各种传染病的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因为营养过剩、精神情志以及社会环境变换导致的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肿瘤的高发,这些新高发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多与痰、郁(瘀)有关系,当责之于肝脾,其治疗更需从肝脾着手。肝脾论学说既包含了对人体生理的独特认识,也包含了对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观点,其内容系统而完整,是对谢教授学术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3 肝脾论学说的临床实践

3.1 疾病的发生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机的升降出入就是生命的基本方式,而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源于“气机逆乱”。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百病生于气也。”而《金匮钩玄·卷一·六郁》也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景岳全书·诸气》总结说:“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宗此,肝脾论学说认为“气血冲和”是人正常的生理状态,受到肝脾的调节,而“怫郁”的出现是内科疾病发生的根本。关于“郁”,肝脾论学说继承《丹溪心法》所说,认为“郁有六种”,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云:“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使冲和之气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在此基础上,肝脾论学说进一步发挥,在酸相关疾病的发生上提出了“无郁不成酸”的理论[2],而在痹证的发生上提出了“无瘀不成痠(痛)”的理论,以及在疑难疾病的发生上强调了“无湿不成痰”的理论等。

3.2 疾病的治疗 在疾病的治疗上,肝脾论学说除强调多数内科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肝脾之外,更在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同治”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多数内科疾病的治疗实际是遵循“急则治肝,缓则治脾,肝脾同治”的原则。

肝脾论遵循《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胃气一败,百药难施”观点,重视保护胃气的重要性,但这里强调的保护胃气并非单纯的健胃,而是保护胃的正常功能,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做到“实则消导,虚则补益”。故肝脾论学说认为,由于致病因素的变化,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当今,单纯的虚证患者并不多见,而以实证及虚实夹杂的病证较为多见,因此在内科疾病的治疗时,对虚证的患者,需要更加仔细的诊查,对于虚实夹杂或者因实致虚的病例要认真区分,其治疗原则应是“以调代补”,而非一味的补益[3]。

3.3 疾病的预防 肝脾论学说关于疾病预防的思想来源于《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一宗旨,不但强调要重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还明确指出“未病”的含义既包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既病防变,也包括“四季脾王不受邪”的未病先防;尤其强调了“四季脾旺”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键[4]。因此治未病的关键在于保证肝和脾功能的正常。4 小结

就目前而言,关于“从肝脾论治疾病”的文献报道较多,但与“肝脾论”学说不尽相同。前者着重某种疾病在其他论治方法之外,还可以“从肝脾”的角度进行论治。“从肝脾论治”只是某种疾病众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而这种疾病之所以可以“从肝脾进行论治”,则是因为在这种疾病病机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肝郁”或者“脾虚”的病机特点。而肝脾论学说的提出,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人的生理、病理进行总结,该学说认为尽管五脏功能健全都很重要,但在维护一个健康人的生理功能,免受疾病困扰方面,则肝脾的功能正常最为重要。

中医理论的形成并非如西医理论的实验过程,而中医理论的产生和确定同样必须经过“验证”,这种验证就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必须有实践的基础,多年的临床实践既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这些理论的验证过程。肝脾论学说的提出,是对既往认知的总结与提高,当然也需要经过更多实践的检验。

[1]于存国,王静滨.谢晶日运用肝脾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050-1052.

[2]王静滨.无郁不成酸[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0):1218-1220.

[3]于存国,谢晶日.去菀陈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J].四川中医,2016,34(1):27-28.

[4]于存国,徐扬,周超.中西医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7):897-900.

猜你喜欢
学说气血生命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