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太阴病治则谈门九章教授“大病以胃”思想

2018-02-18 06:07:18许凯霞李孝波门九章
新中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治则水谷太阴

许凯霞,李孝波,门九章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伤寒论》理法之精,经方之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门九章教授为山西名医,擅用经方,其用药虽方小量轻,却力专效验;“大病以胃”思想亦为其临证重要思想,笔者试从《伤寒论》太阴病治则对其进行阐述如下。

1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

《伤寒论》将疾病分为三阳病与三阴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反映了疾病由浅入深、由实至虚的一般规律。病在三阳经,为实证或以实证为主;病在三阴经,为虚证或以虚证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病可由阳经传入阴经。《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指出了太阴病可见腹胀满、喜温按、下利、时腹自痛等脾阳虚失于温运、清阳不升的表现,同时脾病及胃而见呕吐、食不下等胃失受纳、浊阴不降的表现。因此,这一阶段不仅仅是脾虚证,也是脾胃虚寒证,且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

《伤寒论》太阴病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提出了太阴病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治则为温法,宜服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子。诸多医家认为,理中汤是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名方,用于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理当为太阴病主方。仲景却以少阴病寒化证之主方四逆汤为太阴病篇主方,此为何意?这当是仲景以疾病发展的眼光来确立的。太阴病为三阴病初起阶段,若进一步发展,脾病及肾则为少阴病,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等全身阳虚甚至阴阳两虚的表现,至此,若只用理中汤,显然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在太阴病治则中就提出“宜服四逆辈”。方中附子的应用可见其对疾病发展之预期,而干姜、炙甘草的应用足见其对中焦阳气之重视[1]。

临证中,治疗久泻久利,一般医家多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即使效果不佳,也难以想到运用四逆汤。门九章教授深悟“太阴病治则”之意,认为泻利日久,多由脾及肾,擅用小剂量四逆汤治疗重症腹泻、久泻,常有效如桴鼓之功。同时,四逆汤为少阴病全身虚寒证主方,方中用干姜、炙甘草,也可见病至全身阳虚尤当顾护中焦之意。是以门教授认为,不只是太阴病,“脾胃”在任何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继承《内经》 《伤寒杂病论》及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医家顾护脾胃思想的基础上,门九章教授结合临证经验进一步提炼,提出了“大病以胃”的思想。

2 门九章教授“大病以胃”思想

“大病以胃”的思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与实践基础。

2.1 “大病以胃”思想的提出 门教授认为,“大病”之“大”,既指疾病的病程,又指症状、病情、预后等。“大病”既包括病程长之久病,也包括症状复杂、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一些疾病。也可以说除了一些时令病、急性病之外,都可以归属于“大病”的范畴。这里的“胃”,指胃气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胃气,如《内经》所言“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指人体禀于先天的生生不息之功能,人体之所以能维持健康,皆源于胃。通俗来讲,是指人体素有的抵御疾病的一种正气,有胃气即可抵御疾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其实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元气”,即人身抗病之正气,虽禀于先天,但非后天脾胃化生之水谷精气而不能充养。狭义的胃气,则指现代中医理论脏腑学说中的脾胃,泛指消化、吸收食物并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大病以胃”是指在对慢性病、疑难病及危重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时刻注意顾护患者的胃气,通过辅助胃气,调整自身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治愈疾病。若无胃气,甚至继续伤胃气,就会导致患者死亡,即“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时,只有扶助胃气,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状态,人才可能被救治过来,疾病就有可能慢慢趋向痊愈[2]。如何辅助胃气?当是通过扶助脾胃之功能,使水谷精微不断充养人体,胃气才有源。

2.2 理论基础

2.2.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提示了胃之重要性。五脏六腑又如何禀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饮食进入胃腑后,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初步消化后,上输于脾,由脾通过运化功能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精微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血、津液等,由肺等各脏腑协调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维持人体生命不息。因此,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水谷所化生的气、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九窍不通》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对维持人体生存及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可理解为人身之正气,来源于肾中先天精气,需要后天脾胃化生之精气不断滋养充实才能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

因此,脾胃对元气的虚实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东垣所说:“养生当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他在《脾胃论》中还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可见脾胃对健康之重要性。

2.2.2 《伤寒论》顾护胃气思想 门教授认为,综观《伤寒论》全篇,其顾护脾胃的思想并不仅限于太阴病篇。《伤寒论》太阳病的代表方剂是桂枝汤和麻黄汤,桂枝汤中的生姜、大枣、甘草及麻黄汤中的甘草均有顾护脾胃之功。可见,即使是在外感阶段,顾护脾胃之气也是重要的,正盛方可驱邪。阳明病代表方调味承气汤中的甘草为顾护脾胃之药;小承气汤及大承气汤方中虽无顾护脾胃之药,但通过通泄腑实,可恢复脾胃升降之功。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中的生姜、大枣、人参和甘草也是补脾和胃之药。太阴病代表方理中汤中的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及四逆汤中的甘草、干姜均是温中和胃之品。少阴病寒化证代表方除四逆汤外,还有附子汤、真武汤等,其中茯苓、白术、人参、生姜也均为健脾温运之药。厥阴病代表方乌梅丸中也有顾护脾胃之药干姜、人参。由此可见,顾护胃气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六经病各个阶段。

2.3 “大病以胃”思想的应用 本着这一原则,门九章教授治疗太阴病、少阴病等功能不足或虚衰状态常用基本方为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甚至是四逆汤等进行化裁,以扶助胃气。此外,“大病”期,虽多正气不足,即胃气不足,但有时也存在其他虚实夹杂的情况,门教授依据仲景组方特点把补益中焦的参、草、枣、姜命名为“仲景四君子”,在治疗时多加用之。以此原则治疗诸多“大病”如癌症、菌群失调症、不明原因发热、肾萎缩、肝硬化、心脏病、重症腹泻等,均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2~4]。尤其是对诸多癌症放化疗后的患者,用理中汤化裁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门教授还认为,既然人身之正气非后天脾胃温运之功不能充养,那么正常人也需注意养好“胃气”,而不能随意损伤脾胃,据此提出不仅“大病以胃,久病以胃”,而且“平人以胃”。其临证时,不仅是针对大量久病、重病患者注意扶助胃气,且将此思想融入对每一患者的治疗中,嘱咐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勿伤脾胃,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李鹏耀.四逆汤立足点在中焦[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41-42,44.

[2]门九章.门氏中医临证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麻莉.门九章温阳健脾法治疗肝纤维化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7):23-24.

[4]李飞,门九章,冯顺顺.门九章运用理中汤治验撷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697-699.

猜你喜欢
治则水谷太阴
不再窝囊的姜水谷
北京文学(2023年10期)2023-11-10 04:50:05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23年4期)2023-03-10 07:36:51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5:04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药通报(2019年6期)2019-01-06 05:32:02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胸痹治则治法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