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巧雪
编者按:“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组部分。”曾几何时,高墙大院、古板学者还是对博物馆的普遍印象,而今市场化运作已经为她揭开神秘面纱,从高冷路线转型成邻家小妹。无论公立或私营,都须利用商业手段创建能够带来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自主“品牌”。这样的品牌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是传统博物馆无法超越的。然而博物馆虽然有些商业特性,却并非属于商业领域。
南京云锦博物馆改制后是介于企业管理下的非盈利性博物馆,在自负盈亏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云锦”,自主运行博物馆10多年,那么她是以何种形式转危为安地坚守博物馆这片神圣地净土呢?
且听来自云锦博物馆的张巧雪娓娓道来……
截止目前统计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4510座,每年接待观众的总数约7.2亿人次,且仍以每年300座的速度激增,不得不说我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给民众带来了更多与历史、文化遗产靠近的机会。新时代改革浪潮下,面对各层面的观众,需要我们如何根据博物馆自身的条件,满足他们对博物馆的新要求!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和立足之本在于:一、承认藏品在博物馆中的根本地位,二、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发展是博物馆的根本目的,三、研究实现从物到人的根本方法。同时,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延续、交流的义务,历史使命是在社会上致力于保存、传播、交流目前与未来世界的有形与无形、自然与文化遗产[4]。这些并不能单独成立,他们彼此承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总体来看“文化传承”是其最根本的价值。文博工作者如同使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需要研究、继承各种形态的文化遗产,予以保管、归档、总结;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大众传播这些文化遗产,产生启迪和引导作用。后者的需求在当下尤为突出,通过什么媒介传播?这些传播方式他们能否买单?他们为什么要来博物馆?博物馆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怎样给他们讲故事?什么样的故事使他们更感兴趣?他们又能否理解我们的故事?又能怎样能启迪他们?
参观者一般可分为本地市民、外地游客。他们当中有些收藏爱好者、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观众,他们是来学习研究的;也有些中老年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也是博物馆的常客;还有些家长带孩子来,他们则是希望这里能成为孩子打开视野的窗口;然而年轻人比例并不高,他们更在意博物馆之行所花的金钱和时间是否值得!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来,各城市博物馆积极参与到“免费参观”的浪潮中,由于博物馆的经济与社会文化价值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使其陷入困境,门庭冷落的现象又回到一些博物馆。
面对如此窘境大家又投入到一轮新的创新浪潮中来,各大博物馆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文创产品”。文具、Q版藏品、特色糕点、首饰等,然而公众并不买账。高昂的价格、雷同的产品、批发市场的做工,使得很多都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有回头客。这种场景类似早几年的旅游景区,如果一味模仿或追求成功博物馆的模式,脱离了自己的特色和实际需求,其结果就像是马云成功运行了淘宝而其他相似的网络购物平台却只能紧随其后,很难形成自己标新立异的产品。
博物馆虽然有些商业特性,却并非属于商业领域,“育人”是其存在的根本。
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00年~前450年之前,在举行丧葬纪念仪式和文学社团成员举行竞赛的神庙里。文艺复兴时期,创立者通常把他们的私藏称为“博物馆”,认为这是大千世界中遥远的国度与过去岁月的微观缩影。到了17世纪开始,许多皇室、贵族和教堂的藏品开始对"公众"开放参观。18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建立,使公众更易于接近皇室艺术藏品,为了让参观者理解展览内容,展馆按流派和风格发展布置展厅,形成了近代博物馆的雏形。19世纪末出现一批爱好收藏的美国商人,他们蠢蠢欲动,建立起本土私人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他们更致力于公共的艺术教育,其目的包括对艺术家的培养、提高生产设计的水平、使新移民受统一文化熏陶、提高人们的修养和道德水平。这些博物馆都是作为非政府、非赢利的机构而设立的,由永久性的董事会监督其运作,董事会是由商业、城市、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领袖人物组成,这些博物馆的藏品除了四处收集的有限真迹还包括有各种复制品它们并置展出。最重要的是,作为普通市民的精神生活重要场所,博物馆设想有可能取代宗教机构,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家庭观和社会价值观。至此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已被烙上,非赢利的机构、公共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等公益性的标签,但其运行中仍然需要商业的支持。征集藏品的方式,展览吸引的人流量,维持博物馆生存的资金等等,都像极了商人做生意,区别在于其非盈利的公共教育机构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我国现代博物馆的起步较晚、经营模式上也略有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意识到需要回归到博物馆固有特性上来,创建能够带来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自主“品牌”。
做博物馆如同做企业,需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产品、顾客、生产基地,品牌宣传,而千篇一律的枯燥模式很难令大众有兴趣,反而觉得索然无味。试想,当我们把博物馆当做企业来做,又会怎么样呢?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自己的产品、培养自己忠实的会员等等这些是传统博物馆无法超越的。当然前提是不能违背其根本原则。
这里以南京云锦博物馆为例,一个走在改革浪潮前端的博物馆,自主运行博物馆10多年,用他特有的形式转危为安地坚守博物馆这片神圣地净土!
“云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释名·释彩帛》中说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说文解字》中意为“襄邑织文”。两段记载反应了锦作为一种织成有花纹的贵重服装材料,其用工之多,价格高昂,非寻常百姓使用。
从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来看,她是其发展史上最后的里程碑,与“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据史料文献记载始于元盛于明清,专为皇室、士大夫们提供奢华的云锦服装包括冕服、衮服、朝服、礼服、常服等,尤其到了清朝深受贵族们的追捧。一部《红楼梦》对当时贵族社会不同身份、年龄的服装样式、用料的花色名目作了很多真实确切的介绍。尤其对一种华丽无比的服装用料描写更是浓墨重笔。书中第三回写到王熙凤前往贾母处会见林黛玉时,“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同回写到宝玉初见黛玉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还有宝玉探望宝钗时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史湘云的“水红妆装缎狐肷褶子”……那些都是“云锦”而晴雯补裘的经典片段堪称对云锦最高织物织金孔雀羽的详尽描写。
云锦的品种很多“妆花”、“金宝地”、“织金”“库缎”“织锦”,“妆花”又在凌、罗、绸、缎中表现最为灵活。主要采用真丝线、真金线、孔雀羽线、绒线等贵重材料,在木质大花楼织机上,由上、下两个人操作,运用“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古老工艺,手工织造而成,每天只能织就5-6厘米,固有“寸锦寸金”之说。
随着皇权的没落、贵族王权的凋零,云锦走过了惨淡明国时期,几乎在近代消失。
为了复兴中华手工艺,于1957年南京云锦博物馆与南京云锦研究所历经千辛后相继成立属于国有管理,主要从事云锦相关的文物收集、图样采集、展陈、研究、复制等项目。由于陈列品类单一、地理位置偏僻、知名度低、文保费用大等原因,参观者少之甚少频临关闭。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的开始,这些“后进”单位也被卷入了改革的潮流之中,这个当时连发工资都成问题的国家博物馆,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于2002年无奈选择改制,改制后是介于企业管理下的非盈利博性物馆。在自负盈亏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唯一的特色——“云锦”,自主运行至今。
改制后的博物馆在没有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和博物馆陈列经费来源问题?怎样利用现有条件改造新展厅、生产区域?如何补充藏品?面对偏僻的地理位置怎么样扩大影响力,吸引参观者?……带着这些问题,博物馆尝试与市场接触、与同行、院校、社区建立伙伴关系。
市场不是慈善机构,没有真家伙谁敢揽瓷器活。但仅凭原有的业务又不能存活,馆藏的文物不能拿去卖,又没有经费,只剩下“云锦博物馆”和一批“云锦织造技术人员”,怎么看都没有活路撑不了多久。然而谁想这样展品单一的窘境竟成了优势,或许契机就一个闪光点足以,以云锦为核心发散相关的纺织品复制、收藏、研究、展览,竟成了这个领域研究云锦的最专业的权威机构。
利用这一优势开展复制、收藏、研究、复制、展览、文化传承都有了主题,凭借这一主题开始在市场上试水。除了继续沿袭“国家文物局古代丝绸复制研究基地”的职责继续各项复制工作,先后为定陵博物馆的《红四合云纹缎绣十二章衮服》、福建宁德华严寺复制了《明云锦五爪金龙紫衣袈裟》、国家测绘局的《明朝的边防守卫地图——九边图》、辽宁张氏帅的《清辽宁张氏帅府蟒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纹锦被面》等。还从馆藏文物中截取云锦元素织成面料,效果不错后立即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吉祥”。品牌下的产品皆是藏品中衍生而来,如从传世品《石青地万字纹织金锦》中的万子纹、《绛红织金妆花喜字串枝并蒂莲花缎》等传世面料中被提取元素织成面料做成领带、手包、围巾、桌旗等;值得一提的是从复制文物上提取元素,如《红织金缠枝莲妆花纱绣“天鹿万寿”补方领女夹衣》原件出土于定陵孝靖后棺椁内,整件女夹衣为织金缠枝妆花纱,由于搭配得当,既鲜明夺目,又沉着稳重,表现出鲜明手工织造的妆花特点。前后方补这件复制品除了工艺上吸引外胸补左右的“天鹿万寿纹”也格外引人注目,灵芝上绣一“寿”字,兔作跳跃状,体圆,竖耳,短尾,十分生动;此玉兔后被提取做成手工印染的真丝方巾,底色仍保留原有的绛红色,由于价格低于传统的手工织造云锦、质地轻薄、图案有特色,一经问世就受到参观者的喜爱。
另一件不得不提的是“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是定陵考古发掘的成果。出土了一件全长五丈三尺(16.31米),宽二尺一寸,采用绛色真丝织成的绞纱底料,薄如蝉翼的明万历皇帝陵寝中的妆花纱“织成”的袍料。这件袍料把“纱”和“云锦妆花”两种不同的织造工艺进行对接,通篇织造以绞纱组织做地,地纹处起平纹暗花,妆花部分采用绞经提花织造并运用织金和妆彩相容合的手法,使得整件袍料华丽异常[]。复制成功后获得了“金鸡百花奖金杯”并成为镇馆之宝,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古为今用!“牡丹妆花纱披肩”、“飞天妆花纱披肩”、“经纬千秋妆花纱壁画”等孕育而出。
“牡丹妆花纱披肩”沿用同文物相同的绛红色真丝线,工艺上采用绞纱织造的方法做底经,织有如意云纹和灵芝纹寓意吉祥的暗纹,妆花部分采用平纹提花织造。十朵牡丹花和底纹的交相辉映,在图案上传达着古老的吉祥文化,使得“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延续传承和发展。此作品虽以披肩为名制作,受到大众的喜爱后又延伸出旗袍、挂屏等。
“经纬千秋妆花纱壁画”由四幅高2.2米,宽0.8米组成的主题装饰织锦,是南艺师生校同织锦传人共同设计的作品。
工艺要求是完全参照纱袍料,每幅织物的经纬密完全相同,不仅每幅图都可单独成卷,还可四幅进行横向拼接形成整卷。
此外,为改善耐磨度降低保存难度,织造过程上任然保留云锦木质大花楼织机,材料选用上也沿用复制件要求外,在纹纬的彩绒上把彩绒线和绣花线工艺相结合尝试性的采用了加捻30×35D的绒线,结果确实能达到初衷。
设计上突破了传统妆花工艺以四方连续为主的设计格局,采用大尺度装饰纹样,通篇单体循环图案在整幅织品中占比也达到90%以上;色彩上把现代美术的配色揉进了云锦特色的晕色之中,并严格按照云锦“绒不过寸、金不过指”的织造要求,既秉承了云锦的本有的特色也吸纳了当下审美元素,再一次焕发活力受人瞩目。
受邀参加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时,获得当年的现代手加工艺设计类别银奖。
名称会的市长服、世博会的学术论坛、云锦邮票的发行、法国高定的亮相、米兰时装周的走秀……都在借用平台亮相各届舞台传播云锦文化。
云锦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世人的关注更需要人才的储备、智库的蓄水。
由于博物馆的身份特殊,直接招聘对口专业的科班学生有些望尘莫及在职的人员也开始步入中老年,想要传承发展一方面来自内部的培养,一方面也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内部的培养从岗前开始,全员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岗位,都必先在博物馆学习讲解、接待观众,考核通过后再去接触产品做向导,最后回到原定的工作岗位。虽然有些与众不同,但着实起到了人人都是“传承人”的作用。外部的人才支持从合作办学展开,这也开辟了这一领域的先河,分别有南京2所中专、一所大学开设云锦专业、多所高校以云锦为主题,针对设计、生产、销售、博物馆专项培养学生并成为日后的主力军。
受到传统工艺的制约,传承不仅需要文化支持还需要口传心受、技术操作教学。“拜师学艺”通过上机织造、分析织物、参与复制等形式,让“徒弟”们从实践中自我领悟、掌握古老技艺,再发展创新。
2009年南京云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成功,让社会各界对抢救与保护云锦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支持,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云锦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成为志愿者。
人员的培养是运转的基石,智库的建立是发展的保障。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已达成了共识,成立云锦行业协会、红楼梦协会、民族织锦委员会等学术技术协会,集结行业学者、专家共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共谈市场趋势,技术上彼此支持。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云锦计算机CAD辅助设计系统,独自研制了窄幅电脑挑花机和阔幅电脑挑花机、自我改造了一人织造大花楼织机。
自负盈亏成了博物馆发展地优势,但无论自我的努力有多少,得不到观众和社会的认可一样无济于事。博物馆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无论其他事业发展的再好,最终还是需要回归本位。原有陈列馆的形式和藏品以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唯有增加馆藏、增设展品、扩大展厅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受到场地限制只能在固定的《云锦展》、《民族织锦展》的主题展上,通过不定时更换展品吸引本地观众,参加国内外相关展览提高博物馆影响力吸引外地观众。一般博物馆展览均以实物展、图片展为主,近些年又加入了3D技术投入。云锦的展览似乎又是另辟蹊径,每逢展览除了实物、图片资料外,还有大花楼木织机现场织造、云锦华服表演、南京白局现场说唱云锦织造,以至于每到一处都是观众的焦点、媒体的话题。
馆内除了正常展览活动外,还在世界范围内的织锦行业发布游学信息受到行业学者们的青睐、纷至沓来;另外每逢寒暑假期间,馆内都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认知这门古老工艺;每逢过节也都会在馆内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例如儿童节的亲子活动,三八节的T台秀,春节的字谜,七夕的女红......不少人从中成为“云锦粉”。
尽管展品不定时增减、举办各种活动吸引来各阶层观众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是其偏僻的位置却是无法改变的。
博物馆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身后的江东门大街内,虽为“大街”却仅能容2两轿车勉强通过,实为城郊结合部,旧货市场集散点、菜市场皆在此大街内,人口密集繁杂。2007年伴随着纪念馆的改造江东门大街也有幸在改造范围,旧货市场的取缔、菜市场的搬迁、居民的搬迁使得整条街只剩下3个单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门口的出现了标志性的牌坊与广场、地图上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云锦路、地铁也有了地标性的云锦路站,就连小学课本上都出现了云锦。霎时间云锦在金陵炸开了锅,甚至受到房地产商的关注,各种带有云锦字样的楼盘在南京开盘。紧接着电影、电视剧、话剧、纪录片相继以南京云锦作为主题在全国上映。
收纳藏品不能束缚我们的脚步、学术研究也不能封锁我们的世界、商业模式更不能蒙蔽我们的双眼、文化传承才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主题。
一个频临关闭的博物馆面对自负盈亏的道路通过商业运转走在了改革的前端、走出了自己的路;面对博物馆永恒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活动传承发展云锦文化。最终赢得了市场,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发展成为一张南京的城市名片。
改革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但我们始终都是文化传承的耕耘者。就算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短暂的创收并不是目的,服务于社会才是博物馆的根本目的。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不就在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