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承
(北京京林一诚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河道类型的湿地是一个城市中最常见的湿地基底类型,而大多数城市在对人工河道、自然河流进行湿地景观建设中,往往忽视提高生态效益,只是以湿地为噱头,胡乱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使湿地景观建成后物种多样性减退,水污染得不到改善。
北京石景山区永定河湿地公园,是北京市打造的“四湖一线”重点地带,其上启门头沟门城湖下接丰台晓月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提升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景观效果,在保证河道正常行洪和水体维护的基础上,永定河湿地公园提出了建设集科普教育、游憩休闲、湿地景观展示等涵盖多方面内容的湿地型公园,同时作为上游麻峪湿地的生态缓冲区,对其加以保护。
永定河湿地公园项目,总面积41.54hm2,其中河东岸面积16.92hm2,西岸10.41hm2,河道内有水面积14.21hm2,河道长度约1.5km,是石景山区最重要的景观生态廊道。项目北侧与石景山区麻峪湿地相接,小岛林立,水生植物丰富,已经形成了湿地的基础景观,对此区域进行重点改造,通过引入陆生水生植物斑块,将这一区域改造成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和水系生态涵养的“自然屏障”。项目南侧游人较多,更侧重湿地滨水景观的打造,在水面周边增加观景平台和各种功能区域,提供游人野餐、露营、健行、自行车、垂钓等多种休闲活动,植物选材以欣赏性强的品种为主。
“关注河岸”和“生态永续”是本次项目建设的两大设计原则:项目建设范围内有大量小岛,浅水区面积大,通过对河岸生态敏感区的改造,为公园构建生物多样性以及构建生物栖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设计,让自然自我修复,实现项目区域内的“生态永续”,同时借由现状良好的生态基础,通过人为引入乡土植物斑块,丰富乔木、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为鸟类和昆虫提供栖地和食物来源,使永定河湿地型生态景观更快更好自我恢复。
永定河石景山段作为石景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河道型湿地景观,多年来由于上游水源地人口增加及水资源匮乏,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本项目范围内的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每年都要投入资金投放药物治理水体浮藻;水体酸碱度失衡,无法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五类水要求;水体重金属镉(Cr)超标。
针对项目水质特点,项目将以“治理河道,还清碧水”为水资源改造目标和设计理念,在永定河湿地主要的水体及驳岸边缘,引入治理污染水体的先锋物种(凤眼莲、芦苇、水葱、鲫鱼、螺、蚌、虾等),结合人为管理干预,将水体治理和景观观赏溶为一体。
鸟类栖地恢复:经调查目前项目范围常见种群数量较大的鸟类有赤麻鸭、水鹨、麻雀、喜鹊和绿头鸭等,这为公园的建设以及丰富生物多样性打造了良好的物种基础。在项目建设中,计划实施鸟类保护及招引工程,采取种植果树(如海棠)、培植结籽的地被植物(如野牛草、狼尾草等)、在洲岛上投放食物、开展禁渔限游等措施,确保现有鸟类种群数量并进一步招引外来鸟类种群入住,丰富食物链,加强湿地生态承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鱼类栖地恢复:为维持示范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结合湿地水系统改造种植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育卵场和索饵场,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生植被恢复:在浅水河滩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在水位较深的地区种植睡莲、菱等浮水混合植物群,在岸边水位浮动区种植柳、千屈菜等耐水湿植物,河滩陆地种植以落叶。
将林下活动空间和“科普教育”结合:项目结合林下游人活动空间,将自然环保铺装引入科普展示及活动空间,湿地保护区预留大型空地提供聚集空间。开展宣传展示类活动如:垃圾废弃物景观化利用,湿地群落的展示,湿地土壤结构展示,水资源与水污染科普展示等;开展体验参与类活动如:湿地鸟类科普观察;开展大型主体活动如:世界爱鸟日,全民义务植物日等。
人工景观群落构建:通过人工植物造景,将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进行搭配,采用合理密植、疏密有致的手法,在较空旷的河滩陆地内栽植独景景观树,同时合理配植背景植物的组团层次,达到既丰富景观观赏效果,又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示范性景观。
湿地型植物群落构建:通过水系环境重建和栖地恢复工程,在生态缓冲区及生态保育区营造原生态自然景观,保留现状乔灌木及野草地被,同时适当引入一些乡土乔灌木及地被种类。植物群落构建时为避免游人对动植物种群造成破坏,在本项目缓冲区将限制游人游览,游人只能在隐蔽完好的步道中活动,同时结合在醒目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游人注意保护一草一木。
植物示范群落构建:结合科普教育在项目范围内构建示范性植物群落,向游人展示湿地强大的净化功能;水生植物种类的丰富多彩;景观防护林的保护功能等绿化科普知识,让游人在游览中可以一路观光、一路学习,提高游人对湿地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游人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项目充分考虑游人与环境的接触,在景观游览区域内设置了功能不同的六个景观设施区。通过建设简单的设施让人聚集在景观结点周围。配合游人的聚集在景观设施密集处种植全冠苗木,并合理布置花冠地被,形成真正引人进入的林下景观。所有的景观设施区全部设计成原生态铺装形式,给树木更好的透气透水环境,同时也能保护永定河两岸的原生态景观,用自然的材料和手法建造人工自然景观。
“连山翠靄笼沙溆,白鸟翩翩下夕阳”,整个项目的最北端以植物造景体现湿地景观,结合现状存在的岸边游览步道,种植大面积的狼尾草荡,结合水生植物芦苇荡,给游人提供一处远望芦花摇曳,近观曲水弯环抱,穿行茅苇之间的静谧修心之所。这儿,充满了安然与静逸,追求真实自然、飘逸和谐的生态之美。
此区域为项目南端起点,为了使公园的教育及景观特性更加明显,在南端游人密集的地点建设了以宣传为主的活动区。区域通过建设宣教塔和挡墙围合空间,以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造景,营造可以进入的林下空间,使人们边游览边学习,号召人们重视身边的环境,同时也为之后的生态示范区进行宣传。
将现有的池塘及雨水收集坑进行景观改造,建设一个可以让游人进入的参观示范区,展现丰富多彩的水生植物景观效果。在现状存在的池塘及深坑内分区域种植水生花卉,形成水生植物科普区,供游人参观学习。此区域通过种植乡土乔木,形成良好的河岸遮阴,减少林下花灌木的种植数量,形成较开敞的林下空间,给展示区提供一个多人聚集空间。该景区栽植元宝枫作为主干树种,使元宝枫栽植形成一定的规模,突出秋季景观效果,大树周边平均间隔10m左右种植多层次景观植物,退出观赏空间,烘托主景区,沿河面预留出水生植物的观赏空间。
将项目内汇集雨水用的大坑进行保留并进行防渗处理,延续水坑三面砌筑的坑壁,形成台地景观,在水坑一面的缓坡处栽植水生植物形成原始野趣的感觉。
通过利用汀步状的枕木碎石形成游人穿行聚集的场所,用步道将游人引入展示区后,向游人展示将生活中垃圾进行景观化再利用的成果,表现垃圾也是资源,也可以形成景观的理念。该空间通过置石围合成自然边缘的景区边界,运用枕木碎石铺装块进行铺装,形成游人可以进入的道路及聚会的广场。垃圾回收利用形成的挡墙通过垃圾袋、塑料瓶、卵石等材质填充形成质地多样的立面挡墙。在道路和道路之间用波浪型的亚克力板形成跨桥样的汀步,连接铺装面形成多样化的行进空间。
在资源回收利用区种植垂柳作为主干遮阴树,为在该区域内活动的游人提供绿荫。为保证植物种植的层次丰富,还选用了白皮松,碧桃、丁香、紫花地丁等植物作为次层种植,很好的烘托出了景区硬质景观。
利用河岸内现有的大型空地,建设一个可以举行大型集会活动的林下空间。设计通过种植耐践踏的紫花地丁、点地梅、蒲公英等野花使林下空间对游人开放成为可能,同时通过铺设回收材料建成的步道和圆形座椅,形成大树、花海的林下集会空间,让空间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该区域通过种植波斯菊围合广场空间,用不规则的折线造型围合空间,在围合空间中全部种植落叶乔木树下种植各种地被,既方便游人的遮阴同时还能保证大河的行洪需求。
通过人工植物造景,将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进行搭配,采用合理密植背景树来烘托疏密有致的植物组团景观。组团景观周围均采用落叶乔木作为背景骨架,常绿乔木作为绿色支撑,乡土花灌木作为色彩点缀的多层次栽植形式,丰富了在景观林下欣赏景观的需求。河岸景观林将在达到良好生态功能的同时兼具景观美。
近河岸区域选用柳、桃、榆叶梅等河岸景观树种,通过疏密有致的组团栽植效果让人们能体会到河岸的变化,同时也不遮挡河内水生植物的自然景观。
远河岸区域则强调合理密植,通过种植杨、银杏、栾树等背景植物形成河道的防护林背景,在防护林前通过种植有层次的植物组团和独景树景观,形成丰富的背景景观效果和游人活动空间。
通过永定河湿地型生态示范区项目规划及细部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河道湿地设计方法应该兼顾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两方面的原则,配合合理的后期管护设计,使城市河道湿地建设真正的可以生态化、景观化,避免盲目开发对湿地资源造成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