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宁 许 敏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21)
果园土壤管理是果园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管理工作,果农大多重视树上管理,如拉枝、整形修剪和病虫防治等工作,往往轻视园地土壤管理,特别是园地土壤的改良与碳素营养的提高。生产中,大多数果园仍然采用传统的清耕法,从短期效果来看,此法可保持果园土壤疏松无杂草状态,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和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有效养分供给;但长期采用此法,易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碳素营养下降,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且费时、费工,增加管理成本。因此,在果树生产中,土壤管理应注重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提高土壤碳素营养水平,培肥地力,为果树的丰产丰收鉴定良好的立地土壤条件。
挖掘标准的定植穴是果园土壤管理最基本的工作,定植穴的大小和质量不但对幼树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且对果树后期的生长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生产中,应根据所计划栽植果树种类和树冠大小,确定定植穴的大小。
定植穴挖掘时,一般应挖长、宽60~80cm,深60cm的坑或条沟;并将挖出的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回填时,可在穴或沟内先填入一层20~30cm的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然后回填一层表土,并进行踩踏;再填入一层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然后回填一层表土,并进行踩踏;回填至距地面大约30cm左右时,每穴撒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30kg左右,掺入1~1.5kg过磷酸钙,并与土壤搅拌均匀,最后用地表土填至地平。若挖出的表土不够回填,可用定植穴周围的表土进行回填。对于挖出的心土,可用来修筑畦埂或撒施在园地表面。如果没有农作物秸秆和有机肥时,定植穴应用地表土进行回填,达到改良定植穴土壤之目的。
扩穴,生产中俗称放树盘、放树窝子,是旱地果园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有效增加土壤活土层,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墒能力。具体方法是:结合秋施基肥,从栽植穴的外围开始,逐年向外挖宽、深各50cm左右的环形沟;与定植穴或前次扩穴外缘接茬,不留中间夹生层。操作时,将挖出的表土和下层土分别堆放。回填时,用有机肥和地面表层土壤混匀填入,将下层土撒在地面。此法是旱地果园土壤管理的基本措施之一。
通过园地土壤改良与管理,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天然降雨,尽力降低园地土壤水分蒸发,是旱地、半干旱地果园解决土壤水分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生产中。可沿树行间,在树冠的垂直投影处向内挖一宽40~50cm,深20~30cm左右的沟,然后用杂草或农作物秸秆等将沟覆盖即可;对于落差较大地块,视地面落差状况,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横向土埂,并用农膜将土埂包住,此法可有效均匀的拦截雨水,防止水土流失,使整个园地土壤水分分布比较均匀。
由于蓄水沟的存在,便于有效接纳降雨,使得降雨水下渗相对较深;再加上蓄水沟上盖有覆盖物,有效减少了土壤水分的地表蒸发,从而提高园地的保水、保墒性能。
土壤碳素养分不足是果园土壤质量难以提高的瓶颈,在目前的果园管理中,大多通过提倡增施有机肥和果园生草以及秸秆覆盖来解决;生产中,由于有机肥肥源较少,且肥效慢,用工量大,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可用于果园覆盖的材料不足;导致这一有效措施在生产中推广较慢。因此,可通过果园套种油菜来解决这一问题。
油菜根系强大,可深入地下50cm左右,在其正常生长的过程中,可有效对土壤进行疏松;当其植株死亡后,腐烂的根系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覆盖于地面的枝叶,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腐烂后也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9月份,趁土壤墒情较好时,在果园内均匀撒种油菜籽,撒种后楼一边即可。翌年春季,当油菜植株长到50~70cm左右时,关中地区在4月上旬,贴近地面进行删割,将割下的油菜秸秆均匀覆盖树盘或地面即可。据测算,果园套种一茬油菜,相当于每亩施入2000kg左右的农家肥。连年种植,刈割覆盖,效果更好。
果园生草可有效改善园地生态环境,距报道,在高温干旱季节降低地表温度6~15℃,冬季提高地温1~3℃;同时保护地表土免于因降雨而引起的冲刷,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营养物质的流失,从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夏季可起到防旱保水,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碳素营养水平,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点增加,并释放出各种营养元素,达到以草养园,以草改土之效果。生产中,园内杂草不需锄除。当园地杂草长到一定高度时(40~50cm),留茬 5~10cm 进行刈割,将所割杂草覆盖于树盘下,达到园地有草不荒即可。连续生草3~5年,可在秋季对园地进行一次中耕或行间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