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民
(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内蒙古 林东 025450)
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高度重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快的发展,从数量到规模都有的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部分合作社运行还不够规范,带动作用不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长足发展。
2017年,巴林左旗有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252个,其中:种植业692个,养殖业460个,农机服务业59个,其他类专业合作社41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个,自治区级示范社6个,赤峰市级示范社17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农机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覆盖农村牧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按照其领办模式,主要分为龙头企业领办型、村委会领办型、能人大户领办型、农牧民自发型四类,加入到合作组织的会员达2.5万户,占全旗农牧户总数的28%左右。直接带动农牧户4.4万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达到46.8%。合作社从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管理运营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部分合作社属于“空壳”,虽然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成立,但是没有开展经营业务。还有一些合作社虽然在组织运营,但是内部管理混乱,和社员之间连接机制松散,标准化生产率低,带动作用不强,制度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不能按时记账,没有建立健全社员账户,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年终的收益分配认识模糊。
全旗合作社取得了注册商标不足0.5%,产品虽然能够销售出去,但未必能取得最大效益,且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很不利,是一个薄弱环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农民合作组织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生产、消费、供应、销售、信贷、保险等各个领域,其具体形式多样。而实际中,合作社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等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合作社不仅缺人才,而且缺少政府对合作社引进人才的实际性引导和扶持。
由于大部分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内部资金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合作社正常活动的开展,使合作社无法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加强信息与技术服务交流等工作。
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发展一批合作社。重点对于有一定发展规模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购销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进行鼓励引导,创建兴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发展一批具有巴林左旗特色和优势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重点从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坚持诚信经营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农牧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相关农牧业项目要加大对合作社的倾斜力度,各级政府配合银信部门做好信贷服务,争取更多金融资金对合作社进行扶持。
合作社解决好人才缺乏问题,要政府的扶持,政府提供人才的来源,通过派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工作,举办培训班对合作社的人员开展培训等方式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