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 北票 122100)
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d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又称玉米斑点病。一般造成减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
2.1 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
2.2 加强农业防治。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d一次,连防2~3次。
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用25%粉锈宁(0.3%剂量)、立克秀等拌种,防治效果不错;或用96%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每千克种子用1~1.5kg。苗期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天达2116粮食型600倍喷施基部1~2次。
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
4.1 近年该病上升与部分育种材料抗病性差,耕作栽培条件改变有很大关系。因此,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是首要防治措施。
4.2 引致茎腐病的病原物都是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势较弱的植株。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措施可以使植株健壮,减少茎腐病。
4.3 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田间菌源,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4.4 发病初期用天达裕丰2000~2500倍+72%农用链霉素30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喷施基部2~3次。
4.5 3%中生霉素600~800倍+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喷施基部。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5.1 越冬期防治。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5.2 抽雄前防治。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3 穗期防治。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kg、水150kg、黏土250kg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更佳。
5.4 人工摘除卵块和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也可减轻危害。
玉米黏虫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幼虫蛀蚀玉米幼苗茎秆造成枯心和整株死亡。
6.1 在冬季或早春成虫羽化前,处理寄主秸秆,压低虫口基数。
6.2 人工摘除卵块,拔除枯心苗,降低虫口密度,防止转株危害。
6.3 药剂防治。初见枯心苗和田间孵化始盛期,采用90%敌百虫或50%的巴丹乳剂和敌杀死800~1000倍液喷苗,可获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