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聚焦的角度探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2018-02-16 08:29苏超华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苏超华

摘    要: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教材内容应体现这一双重性。本文借助叙述聚焦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三版)》第四单元课文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编版对原版聚焦模式的具体形式做了多处调整,引入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突出了不同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叙述聚焦理论有助于读者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叙述聚焦    大学英语教材    人文內涵

一、引言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6年正式颁布)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因此,要从各方面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充分体现了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所选课文大多是对国外原版精心改编而成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本文旨在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三版)》第四单元课文“身边的英雄”为例,从叙述聚焦的角度分析改编版与原版的异同,从而挖掘人文性内涵特征,以利于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聚焦模式

叙述聚焦是叙事学的重要概念,通常用来分析叙事语篇的情节发展,有助于揭示故事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热奈特中对前人的叙述视角理论做了归纳和精炼,提出了叙述焦点的概念及相应的三种聚焦模式:(1)无聚焦或零度聚焦,即传统叙事作品的全知叙述,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2)内聚焦,“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3)外聚焦,“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所知的少[1]。内聚焦又分为三种具体形式:固定式,叙述者固定不变地采用故事主人公一人的眼光叙事;不定式,事件的叙述是通过几个不同焦点人物的变动完成的;多重式,即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描述同一事件。聚焦模式是描述事件的特定角度,即以一定视角对要叙述的对象进行选择和限制的手段,通过聚焦,可以突出表现聚焦者的眼界和思想特征[2]。叙事聚焦理论常用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如严歌苓小说《芳华》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聚焦向其他聚焦模式的多重转换,令小说叙述结构层次立体多样,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效果,使读者在虚构和现实中来回思考[3]。实际上,不仅是小说,大部分叙述文本也会采用某一甚至多重叙述聚焦模式,令读者体会文本隐含的不同观点。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而言,领会教材中人物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I(第三版)》中第四单元A课文“Heroes among us”改编自加拿大《环球邮报》的一篇评论,主要探讨诸如警察之类的应急救援人员在并没有完成任务时牺牲是否应被尊为英雄。下文对两个版本的不同部分依次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聚焦模式营造的不同效果。

三、案例分析

(一)开篇提出问题——“谁是英雄”?

改编版首段增加第一人称内聚焦贴近读者,易于融入中国语境。文章第一段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们”作为叙述者,先通过两句话说明“我们”习惯使用“英雄”称呼那些灾难中的受害者或幸存者,然后引出话题“Who are the heroes among us?”(谁是我们身边的英雄?)这样的视角迅速拉近了文本跟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进入语境。与传统零聚焦中叙述者的无所不知相比,这样的内聚焦意味着叙述者与读者并不事先知道以下故事的详情,双方需要共同思考这个主题。在原版文章中第一段首句就提出“Whos a hero these days?”并没有出现第一人称,全段甚至没有直接出现人物,仅仅是在“‘英雄这个词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语句中通过被动态引出隐含的主语“人们”。原版的第一段是典型的新闻社评类文章的写法,开篇仅为引出现象,不带个人色彩。读者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客观分析这一主题。两个版本各有特点,都不扮演全知的上帝角色,都试图引导读者思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改编版增添的人称“我们”进行更深一层的挖掘。改编作者显然是考虑到读者对象是中国大学生,不仅在词汇的难易度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叙述方式上也做了改变。人称代词“我们”的加入无形之中将中国语境纳入进来,中国大学生们不再是单纯地阅读一个外国故事,而是由此及彼,探讨中国当前的英雄观,寻找时代的英雄。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接下来的文本无疑会在人文教育层面有更大的收获。

(二)回答问题——平民英雄

课文的第二段至第四段为第二部分,通过两个事例回答生活中的平民英雄。第二段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起枪击案中丹尼尔·赫尔南德兹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上司的故事。通过对比发现,改编版与原版存在着显著差异,达到了不同的叙事效果,借助第三人称内聚焦激发读者进入故事中的人物体验情感状态,通过改变主语定位不同的聚焦者。改编版本中,该段首句为主题句“...many described 20-year-old political associate Daniel Hernandez as a hero”,直译为“许多人都把20岁的政界同事丹尼尔·赫尔南德兹描述为英雄”。这一句的主语是“many(许多人)”,显然下文的叙述是通过这一主语的眼光完成的,而不是作者本身。即叙述者为故事中的人物,属于第三人称内聚焦,如何看待丹尼尔代表的是“人们”的观点。原版中的主语是奥巴马总统,他把丹尼尔描述为英雄,是聚焦者。奥巴马不在枪击案现场,本身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主语的改变导致后文措辞的变化。在叙述丹尼尔去救上司的动作时,改编版增加了副词“courageously(英勇地)”修饰丹尼尔奋不顾身冲向危险,而原版“he ran toward his boss(他向老板跑去)”只用了一个简单的中性动词“ran(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改编者的意图,希望读者能带着情感体会丹尼尔的英勇行为。故事经此改编,仍然具有客观可信度,但不再显得遥远。原版显得更加客观,由于奥巴马本就不在事故现场,作者不借助奥巴马的眼光随意揣测,符合新闻文体的客观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两个版本发现不同点,培养学生的情感驾驭能力。例如,从“人们”的角度来看,丹尼尔是英勇的,从中国学生的经历来看,学生可以思考他除了英勇外还有什么样的品质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行为,他是否有过恐惧和不安,是否想过万一遭遇不测给家人造成的痛苦,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真正理解英雄事迹,也思考自己的生命状态。

两个版本的第三段均为第三称内聚焦,第三段讲述的是枪击案中的一名男子为拯救妻子而丧生。两个版本在描述男子的动作行为时均没有使用带有情感的修饰性副词或形容词,对男子的评价都用到了葬礼上当地牧师的评语,借用了牧师的眼光,称赞他为英雄。虽然改编段添加了一句“精神高尚、富有爱心”,但也是对牧师评语的解释。牧师是该段的叙述聚焦者,给读者留下客观评价的印象。

第四段是对上文作总结性评价,“他们都是平民英雄,在危急的情况下做出勇敢而高尚的举动”。这样的评价跳出了之前某一人物的眼光,叙述者站在制高点看待事件,不受时空的限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零聚焦。

(三)探讨问题——“应急救援人员是英雄吗”?

第五段是转折,大意为:如果说前文中的人物是英雄,是大众能理解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本职工作就是“迎着危险上”的应急救援人员,他们可以被认为英雄吗?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应急人员是否算英雄”?两个版本并没有从全知者的高度进行直接论述从而給出答案,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方式陈述一个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述说他们的英雄观。故事是多伦多市一位名为Russell的警察在试图阻拦一辆醉驾司机驾驶的扫雪车时不幸牺牲。警察的葬礼是透过第三人称的眼光加以叙述的。两个版本在介绍该警察时,称其是一名好人、好警察,但是引人关注的是这样的词语被加上了双引号(“good man and good cop”)。显然作者并不打算在此对牺牲的主人公给予评价,这是多伦多市民们给予其的赞美。这是本段的基调,是由双引号奠定的。但是两个版本在本段接下来的文字中却以不同的形式呼应这一基调。一方面,改编版增加了一句“who believed deeply in his commitment to protect and serve”。“believe”直译“相信”,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一般而言,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要么是人物本身言明,要么是他人判断,读者才会感知。此句表达的是警察“保护大众、服务大众的信念”,而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人自己的这一信念。因此,读者需要判断这句话代表的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当地大众的观点。结合上一句双引号中对警察的评价可推断,此处应为当地民众对这名警察的补充评价。这样的分析更加符合作者对于本文主题问题的探讨,作者并不急于抛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先认识别人的反应,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如果说改编版是通过believe这个词比较隐晦地表达他人的评价,那么原版则是通过语态实现与基调的统一。原版在段落最后有一句“Russell was deemed to have died a heros death”,直译为“拉塞尔被认为是英勇牺牲”,也就是说拉塞尔被认为是英雄。Deem(认为)此处是被动语态,言外之意,这里的评价来自他人,不一定是作者。两个版本虽然都采取了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方式,但是采用的具体语言形式不同。改编版比较隐蔽,一般学生可能不会轻易推断出作者的意图,但是主动句的形式更容易让读者进入情形,容易产生移情的效果。原版的被动语态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答案并不在此,读者容易发现言外之意,但是会使读者始终以局外人的身份审视这个故事。

作者对于主题的探讨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叙述的是采访一位女士的过程。两个版本对于采访的叙述高度一致,都大量使用了该女士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透过女士的眼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急人员理所当然属于英雄。但是两个版本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改编版虽然也是大量使用女士的引语,但仍省略了一些原版中的引语,这使得原版的新闻报道风格更加突出。改编版另外一处较为明显的差异是增加了一个排比句的直接引语,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女士对质疑者的愤怒及对应急救援者们的敬仰。

在结尾部分,两个版本都是论述,对前文的问题给出了正面答案:应急救援人员就是英雄。但是明显不同的是,改编版采用了大量第一人称,而且直接点出“英雄的事迹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是履行职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并呼吁人们缅怀英雄、致敬英雄。这样的结尾更符合中国大学生读者的语言学习中的认知,是他们更熟悉的“故事—道理”叙事结构,呼应了改编版的标题“Heroes among us”。原版的结尾段虽然表达了尊重英雄、纪念英雄的意思,但更显冷静、理性。

四、结语

改编版对原版进行了多处调整,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形式让中国读者进入故事语境,通过第三人称内聚焦给读者提供了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透过不同的聚焦模式,分析人物的观点、作者的观点,从而建立自己的立场。这是批判性阅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改编版在叙事时虽然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但已经不如原版具有明显的新闻评论特点,更符合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改编版呼吁中国的大学生们结合中国的国情树立良好的英雄观、人生观,进一步彰显了大学英语课程的情感目标,也体现了提高大学生素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热拉尔·热纳特,王文融.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侯桂杰,李千钧.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J].外语学刊,2011(06):124-127.

[3]李燕.论严歌苓小说《芳华》叙述视角的审美效果[J].小说评论,2017(5):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