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以后,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越来越快与对古建筑的保护产生了矛盾。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建造了万里长城,出现了很多巧夺天工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都失去了往常的光泽,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却体现了它的雄伟壮丽。我国古建筑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在建筑上要求对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中,要求修补之后要看不出新的痕迹。目前,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修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将修补后的部分依据之前的色泽、质感以及纹路进行完全复原,能够让人们难分真假;二是通过标示出新补部分,明确标示出新补部分,不进行还原,让人们可以清楚知道哪些是修补的,明确古建筑的与现代修补技术存在的质感、色泽的不同。对于这样的修补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文物修缮人员来说,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第一种。因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修补的部分做旧进行还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思想也就是整体的协调统一。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做到以假乱真,但是这样的方式也遭到了很多多的质疑,认为利用这样的现代技术对其进行修缮,不能够体现出古人的智慧,是一种自欺自人的方法。但是要采用第二种方法又会出现建筑物不协调的情况,让游客的在观赏的过程中失去对建筑物的好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补会使建筑物失去本身的特色。
在进行文物保护时,要遵循文物保护的特殊性,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由于文物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殊性质,在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对文物进行改造不能够为了迎合现在人的需求而改变原貌,而是要认真研究文物本体的原来面貌,找出相关的修复技术在施工中尽可能的保留文物的原貌,减少更替的次数。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对这些文物进行现场的勘察,找出相关的数据、对它的外貌进行细致的描绘,可以利用现代3D打印技术对其进行模型的构建。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对文物本身进行分步的测绘,拆除、测量、绘图、登记,然后上报给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对其进行修缮。
文物保护工程不同于一般建筑维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工作的规范。详细地列出工作的具体要求,这样让修缮人员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工作,由于我国文物保护工程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施工人员不能够充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就需要找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可以清楚修缮建筑的特殊性,充分了解文物保护工程的修缮原则,加强对各个工艺的理解,在具体工作中找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一些特殊地方可以找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示范,带领施工人员作出样板,贯彻落实实用性原则。
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分为很多个步骤,首先就是要做好一系列的修缮记录工作。这关系到文物保护工程的质量,对于整个修缮工作来说很重要。要是出现一些记录错误的问题,是很难对其进行挽回的。比如在发现新遗址时要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修改,根据现存的遗址推出原有的面貌,这样才能够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尽可能的让文物可以体现当时的历史文化。记录拟修缮古建筑的原貌,可以通过拍照、视频或者是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对一些损坏的部位可以进行特写,按照损坏的程度记录下来。比如说建筑物出现了一些裂痕、腐蚀、脱落、错位等情况,要如实的按照建筑的装饰、地面来进行记录。对建筑物进行修缮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根据历年历代对其的修复情况进行研究,看每次修缮程度与原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够给修复工作提供合理的依据。
要想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就需要了解它遭到对损坏原因,到现场进行实地的考察,了解受损的情况,分析受损的原因,看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然后再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修复方案。根据修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修缮方案,比如说可以根据修缮建筑物的历史内涵、建筑风格、损坏程度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传统手工艺,减少修理的范围,进而保证修理的质量。
古建筑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砖、石块的风化程度越来越明显。对于这些砖、石块的保护,我国虽然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这一保护措施引起了很多争议,使我国在古建筑砖、石块的风化保护方面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随着各种申遗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加大了资金投入。目前,对于砖、石块风化损伤的保护是使用化学保护材料以机硅类材料为主。主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和透气性,让古建筑可以不受到雨水的侵蚀,还能够减少风力腐蚀。这一材料能够维持大概十年的时间,到了一定的年限就会自动脱落,不会对古建筑本身造成影响。当然,这一保护措施也存在缺点,由于在古建筑的砖、块上涂上有机硅类化学物质之后,古建筑的色调会变深,这就会影响到会古建筑的欣赏,还有操作难度较大,涂抹次数多就会导致古建筑的风化。所以,在保护古建筑时,要注意在使用有机硅类材料时,不是给全部的建筑涂抹,应该是对于一些严重损坏的建筑进行涂抹。在古建筑保护时,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坚持的原则是不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在进行施工时要找相关的专家学者一起讨论,然后明确施工的每个步骤,这样才能够降低对文物的损害。
我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都以木质材料为主,随着时间的迁移,很多材料都会受到自然风化或侵蚀的影响导致承载能力下降,使建筑本身出现变形。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保护,保护的方式就是对古建筑进行加固,让其结构稳定不容易坍塌。在进行古建筑结构的加固时,有些柱子需要更换,这时就要从整体考虑保证建筑的协调性,保证建筑内部结构、做工与原来的样貌一致。要想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分析,对于腐蚀严重的建筑材料可以进行替换,让古建筑得到稳固。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不是让其变得焕然一新,而是遵循古建筑本身的特点,让其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的使命。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保护的过程中要遵循古建筑本身所承载的使命,让人们能够把古建筑具有的文明进行传递。在进行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减少对古建筑的损害,保证它最原本的特征,尽可能的还原。采取一些防护措施让这些古建筑不被外界因素所破坏,进而实现对古建筑物最好的保护。
[1]后永乐.试析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的两个问题——以岷县藏传佛教建筑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
[2]欧志光.关于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