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018-02-15 12:41莫婉婷叶中梅周睿聂鑫
读天下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陶行知影响

莫婉婷 叶中梅 周睿 聂鑫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中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要摆脱传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由三个基本命题组成,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本文梳理了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并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一系列阐释。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影响

一、 陶行知

陶行知在1917年回国之后,积极参加教育改革运动,综合中西方的教育差别,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他一生都致力于平民教育運动,抗日期间,陶行知主要从事国际抗日宣传工作和国内战争时期教育工作。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为拯救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为贫苦人民和儿童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二、 生活教育

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学校,在这里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 生活即教育

人的生命总是伴随着生活,同理,教育也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就决定着我们要接受怎样的教育。因此,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革生活,他们两者之间有互操作性。

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方法,都需要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来确定,在制定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得出教育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核心。

(二) 社会即学校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人为地将生活与教育分开,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与自然共处。因此,教育的范围不能局限于学校,还应扩及到家庭和社会。而且将教育社会化,不仅意味着将书本里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而且意味着让那些没有经济基础的劳苦大众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这样的教学理念拓宽了教育的范围。这种思想将促进学校的社会化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又将促进社会的繁荣。

(三)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同时,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生活教育理论才能有效的实施。曾经陶行知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以突出对教与学的联系,而在“教学做合一”中我们便能更直观感受到陶行知对教与学联系的重视。在教育中,要实现“教学做合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仅要付出体力劳动,而且要花费心思,只有让肢体和大脑有效的配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杜甫曾经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行动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接着,“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即教师在教育别人之前,应对教学内容有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得更好,而且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在教学生涯中,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我们必须吸收一些先进的东西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不知前进,我们的教育将会被社会淘汰,教育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教学相长;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将知识结论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味地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陶行知先生并不提倡这种教学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他认为教学应当是教与学相互联系,不能刻意地注重任何一方或是偏废任何一方。

三、 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

生活教育将教育与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学习不再仅存于学校之中,而是渗透到了生命中的各方面,并且贯穿整个人生。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学模式改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让我国的教育不再只是学而不知所用,而是让教育成为一种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桥梁。教育只是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具,促进受教育者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发挥自己的头脑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去改造社会和自然。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弊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生活教育遵循着一个良性循环逻辑:根据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回归社会的实际生活。这样的循环逻辑思维体现着教学的生活化以及生活化的教学化。只有当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才能促进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基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开发校本课程。

现在的中小学都在倡导“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是在中小学中进行的,但是生活教育却无关乎受教育个体是否在学校,它强调的是一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从受教育对象来说,生活教育更加宽广,但是从教育内容来说,生活教育更注重学习的广度,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习的深度。因此,两者都不可偏废,两者都有其重要性。

不论古今中外,在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寥寥无几的人才会“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生活对人的影响之大,所以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生活散发出一种前进的力量督促人们进步,让人们在实践中追寻真理,在实际生活中跨步向前。陶行知说:“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并不赞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们提出:教育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生活化。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育功能时,夸大了生活教育的功能,忽略了学校教育的作用,轻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育模式降低了教育的高度,不利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教育的引导性也减弱了,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对于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选择性的继承。

参考文献:

[1]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致朱瑞琰[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40.

[3]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0.

[4]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68.

作者简介:

莫婉婷,叶中梅,周睿,聂鑫,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陶行知影响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