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走向和谐

2018-02-15 01:31赵天舒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话马丁高校学生

摘 要: 文章运用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从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剖析传统管理工作中“我-它”关系带来的困境,探讨如何实现“我-你”和谐的高效学生管理工作。“我-你”对话关系,是实现彼此平等、信赖、和谐、高效的管理模式的保障。营造“我-你”对话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要求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自身至少要具备三个素质:平等尊重,學会倾听;宽容接纳;积极介入。

关键词: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高校学生;“我-它”关系;“我-你”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5.05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天舒.“对话”走向和谐——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18(5)28-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他还指出,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后进力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摸索前沿的理论,塑造高效的管理。本文运用马丁·布伯“对话”理论,从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出发,探讨新形势下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及其对辅导员工作的素质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

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环境客观上为大学生提供了可以开展对话的丰富土壤。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教育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充斥,无不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们个性既张扬又叛逆,生活中喜欢“新潮”、喜欢QQ聊天、喜欢使用“火星文”、喜欢网络中流行的各种新鲜东西。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能勇敢地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开放、民主、平等的性格特征是与其进行多元化对话的前提和保障,也使对话管理成为可能。

站在时代的前列,从主观层面,高校学生管理者同时还必须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个性日趋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敢想、敢说、敢干,争强好胜,渴望被理解、认可、尊重、支持、关心,无法忍受别人的冷漠、指责、命令、控制。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关注度极高,常常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甚至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审视现在,思考未来;十分看重他人的评价,希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大学生们希望能时时显示自己的能力,渴望能在摆脱他人束缚和干涉下进行平等的对话,期望在对话中自行领悟判断,自主处理各种事务。

在这样一个主客观背景下,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践行就需要管理者重视对话的关键性作用,在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搭建起适宜的桥梁。

(二)马丁·布伯“对话”理论的价值适用

“对话”是一个熟知的概念,却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范畴。表意来看,对话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谈话,而往深里追究,仍可作出多视角的阐释。伽达默尔将“对话”置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认为它是一种相互参与着以获得真理的过程。[1]69雅斯贝尔斯则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向度,认为对话就是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2]11戴维·伯姆从问题意识出发,对对话的理解是:想法和沟通,从而导致变化。[3]21应该说,诸位学者的理解精道而特立,有着自己的解释框架。然而,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一目的来说,我们认为,另一位学者关于“对话”的探索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

“精神相遇”是马丁·布伯对话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在马丁·布伯看来,对话的本质是对话者精神世界的“相遇”。因此,将对话人与对话对象的关系分为两类,即“被使用的世界”和“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用他自己的哲学术语来说:“被使用的世界”属于“我-它”范畴,“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属于“我-你”范畴。[4]6这两对关系有两个层次的本质差异:其一,“我-它”关系,是功利的工具关系,是利用、占有的关系;而“我-你”关系是精神相遇的关系,是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是真正的对话关系。其二,“我-它”关系中,“它”只是“我”认识、利用的对象,“我”不能发现自身的意义,这是一种非本真的关系;而“我-你”关系中,“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我”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生命、真本自性来接近“你”。

马丁·布伯对话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对话的本质特征,反映了时代特色,为新形势下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框架,为我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启示。

二、“我-它”关系模式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从管理工作实践来看,不难发现:“我-它”关系中的对话是以强权形式存在的。以“我”为中心的管理者高高在上,被管理者“它”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承认、尊重。这样,管理者被孤立,被管理者被忽视,最终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中冲突与对抗时时存在,越演越烈,和谐高效的管理工作很难实现。而“我-你”关系的对话则具有直接性、相互性、开放性。“我-你”关系的建立,旨在培养“我”与被管理者“你”之间的相遇、交流、对话的能力,在管理者“我”与被管理者“你”之间建立平等、公正、宽容、民主的关系,实现管理者“我”与被管理者“你”之间都把对方作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你”的理想境界。对话不是为了利用、对付对方,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把握“你”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与“你”沟通,双方都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与完整性,通过彼此的平等对话、沟通实现双方的“我”的实现。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是主体,具有绝对的管理权威,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刚性十足。这种管理工作,无论从管理目标的设定,管理手段及管理方式的选择,到管理过程的进行及目标的实现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行政至上的弊端。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一种“我-它”关系。管理者“独白”成为主要的对话方式,控制成为管理者最常用的管理方法,通过条条框框的制度控制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设置的路线行动,达到管理预设的目标。“我-它”关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造成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站在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接触学生,并与之进行单向、独白式的交流,忽视了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性格特征。其结果就是以“我”为中心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它”的承认,只是在管理的活动中孤独地存在着,学生则因为没有获得应有的承认和尊重而被动地服从和应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继而引起冲突和对抗,导致许多学生管理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一提到学生管理就头疼不已。

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5]200。特别是在当今的高校,“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应该有权利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就学校政策和涉及学生群体整体利益的事项自由地发表意见,对于影响学术和学生事务的大学政策的形成和运用过程,学生群体应该有很明确的参与方式”[6]59。无论是高校管理者或是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平等的协商对话、参与式的讨论对话、自由平等的双向交流是高校这样一个“思想场域”的必然要求。这正是马丁·布伯“对话”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启示。

三、“我-你”关系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要求

在马丁·布伯看来,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品格教育,学生的品格教育需要教师做出表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为最直接与学生面对面的辅导员,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提高自己的管理工作水平,自身都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一)平等尊重,学会倾听

马丁·布伯认为,教育的过程离不开倾听,倾听被打破,教育将陷入混乱无序,教育的危机就来临了。[7]1-4“倾听”就是一种沟通手段,是架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顺畅交流的桥梁,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而要确立这种关系,首先,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要注入新的思想理念:民主与平等、合作与互助、倾听与沟通,要将学生看成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思考能力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鲜活个性。其次,在“‘我-你关系中保持一种完全的开放性。在对话中‘我必须接受某些反对我自己的东西。‘我和‘你彼此理解,各自向对方敞开,谁也不能强迫对方,‘我真正地把‘你当作主体,并倾听‘你对我们所说的东西”[8]412。这也就是要善于获得来自学生方面的正确信息反馈,从学生的倾诉、甚至批评中发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坦诚、开放,营造出民主和谐氛围。

应该说,唯有对学生“生命世界”的承认和尊重,才能保障辅导员和学生的和谐关系。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倾听,是实现“我-你”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交流的基础;在“我-你”对话中达成理解,形成共识,最终高效和谐的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宽容接纳

“我-你”关系的对话管理工作,实质上是管理者“我”通过言语交流与被管理者“你”达成共识、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柔性的、非直接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接纳存在差异、个性鲜明的每一个学生。

差异性或许意味着对立、矛盾;而交流则意味着允许异质观点的充分表达,因此它与“独白”和“话语霸权”是不相容的。[9]158面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身为管理者的辅导员在与这类学生交流前要做好功课,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以及与其师友亲朋的谈心,详尽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经历,尝试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尝试发现并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成就感中收获自信。面对违纪学生,更要冷静、耐心,给学生申诉、解释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信任,用启发、表扬、激励代替指责、批评、抱怨,既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地训斥,也不以“救世主”出现,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积极介入

“一切实在皆是活动,我参与它但非占有它。在‘我-你的本真关系中,‘我因参与实在而成为实在,‘我之参与越充实,‘我之实在越丰盈。”[6]55可见对话是一种态度,是对话双方的积极参与。学生要积极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在共同的参与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和他人的价值,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具有主人翁精神。辅导员更要将自己融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常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他(她)有责任和义务积极营造改善参与环境,在“我-你”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相应地由“管”得多向“理”得多转变,充分发挥学生自助管理意识。大学生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更加成熟,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服务于社会,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些理解,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空间。“理解万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唯有理解的教育才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做好不容易,“我-你”的对话彰显人文关怀的、柔性的、和谐的管理。将“我-你”对话管理运用到学生管理中,需要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具备上述三种素质,并将倾听-接纳-介入的工作机制明确为学生思想工作的一般程序,以期在管理工作中努力营造彼此平等、彼此信赖、又能够积极介入,顺畅交流的和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上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有赖于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联合国教科文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安世遨.论大学生对话管理方法(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7]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8]何湘情.诠释理解,视域融合,“我-你”关系——伽达默尔对话伦理思想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9]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对话马丁高校学生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神笔马丁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维马丁的诗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