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的“空间、造型、色彩”对比探析

2018-02-15 01:09孙希娟
西部皮革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画意象色彩

孙希娟

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地域性。从绘画领域来看,由于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审美的差异,使其绘画实践具有较大的差别。不过,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也带来了影响。面对当下中国绘画创作实践,从画面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来探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对比中西绘画的审美取向,促进中国绘画创作的全面发展。

1 中西方绘画的空间观:和谐意象空间与真实立体空间

1.1 以“天人合一”为审美理想的东方意象空间观

回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画是以表意为主的艺术形式,其对空间的理解和处理也是以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为目标的。其一,在画面章法与布局上,以景物间的主客、呼应、开合、虚实、繁简为关系,来巧妙布局景物层次、先后秩序,来为观者营造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其二,在观察视角上,中国画以所谓的“散点透视”来表达空间层次关系。在花鸟画方面,俯视以观其整体,环视以观其全貌,平视以观其真容;在山水画中,以“三远法”表现画面空间,即高远、深远、平远,对应仰视、俯视和平视;在人物画中,以人物的主次、尊卑来处理其所处的位置及身形体貌大小,而不是用焦点透视关系来表现空间感。这便是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俯仰自得”的空间理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画面所表现的是绘画者的精神主旨,是符合道家、儒家思想观念的理想境界,而不是“照抄自然”。其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也是灵活多样,除了普通的横幅和竖幅,还有扇面、条屏、手卷、斗方、册页等形式,其中的扇面又有团扇、折扇、芭蕉扇等多种样式,可谓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这也从观感上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意境美。其四,中国画以虚当实、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意境深远。除了从笔墨的干湿浓淡中来运用虚实处理,中国画还善于借用留白来表现虚实,体现空间意象的统一和谐。留白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感与生气,为观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表达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象空间[1]。

1.2 西方绘画写实风格的立体空间观

反窥西方传统绘画,其在画面空间布局上,讲究科学的、立体的写实描绘。其一,均衡关系是西方绘画构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均衡关系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主体、客体间的平衡、色彩强度变化的平衡、形态关系上的平衡等等。如利用色调的变化和统一来形成均衡关系,来突出主体形象;也有利用远景、中景、近景三分法来进行构图,来体现画面的纵深感,以及主客体间的均衡关系。其二,利用透视法,将平面二维绘画转向立体三维空间。透视法的运用,在西方绘画中也经历了长久的认真科学研究,最初乔托在绘画中运用短缩法、明暗法造型,开启了三维立体空间写实绘画的大门;马萨乔进一步发展了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法,为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对焦点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并应用于绘画中,把写实绘画推向了高峰。其三,在西方传统绘画中,比例的运用是再现自然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按照黄金分割比例来设计构图,是大多数西方画家的选择[2]。科学的比例和透视法构成富有真实感的立体空间画面效果,体现了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的形式美感。

2 中西方绘画的造型观:突出意象造型与三维立体的写实对比

2.1 传统中国画以线性符号的平面意象造型为主

中国画创作中的意象造型,主要是通过线性的写意符号,来表达平面意象造型思维。从中国画造型观念来看,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文文化符号,为表达传统中国画的意象注入了丰富源泉。如在《周易》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阐释了古人在对视觉元素进行运用中,将生活的体验作为重要指向性符号。《易经》中八卦符号中不同符号所对应的天地万物关系,便是从“象”中来体现“意”。再如在中国的造字史,对字的形成也运用了意象造型思维。以“山”字为例,从直观上来看其形,如高耸的山峰,而“山”字又是将直观的视觉经验,进行抽象而得出其“山”字的线性外形特征。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要求观赏者和绘画者要以澄明纯净、无欲无求的情怀去欣赏、体验、品味审美对象。也就是说中国画更多的是融入了创作者的主体精神,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是通过“象”来表达“意”,基于这样的哲学思想,意象造型成为传统中国画创作的最直接造型思维。因此,中国画对客观事物的外形追求,自然转向对其抽象性精神内涵的挖掘与呈现,形成以线为主的平面意象造型特征。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人物、鸟兽造型曲线,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是对线性特征的精彩体现。先贤们通过变化丰富的线条来挥写景物,来表现象外之道,展现了传统中国画以“表意”为主的精神内涵。同样,中国的传统书法、文学等文化,其创作思源也多取自意象审美。

2.2 西方绘画将立体的三维特征作为写实追求

挖掘西方文化源泉,主要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古希腊文明具有多元性,其在文化指向上又融入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通过审视古希腊雕塑、绘画作品,不难发现,其造型与古埃及的造型特征具有相似性,特别是几何体、正面律等特征明显。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对造型观念也不断增加新的认识,在造型技法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古希腊雕塑中的人体造型,运用短缩法来表达协调与真实的视觉效果,也从中折射出希腊文明所追求的科学理性观念。随后,西方绘画的造型思维发展中,线条的运用仅仅是初级阶段,而三维立体造型思维,渐渐将写实再现作为创作的主要标准。如达芬奇在对绘画作品进行评判时,往往从“形似”来考究其好坏。在西方绘画与雕塑中,对于真实性的立体感表达,常常用透视和比例来表现,甚至利用人体解剖来获得准确的写实追求。科学的理性精神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运用,成为后续绘画创作的重要标准,也奠定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不过,对于西方绘画的不同时期,其所追求的写实风格也不同,如巴洛克时代讲究豪华而动感;而洛可可时代则追求细腻和华丽。[3]

3 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观:色彩的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的对比

3.1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理想主观表现

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运用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为主。南齐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着色原则,即根据所描绘的对象本身固有的颜色来着色,而不考虑环境色、光源色、阴影及反光等真实存在的影响,画家所表现的是心中的或者说是印象中的颜色,往往是带有画家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感情寄托的,具有相对平面性和装饰性特点。如“青绿”、“浅绛”多用于山水画创作中,在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中,“青绿”被大面积运用,使得山水画卷鲜明艳丽,极具冲击力。可见,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着色方法,并非像西方风景画那样融入更多的光、环境等客观色彩因素的调和,而是更倾向于对画家自身主观理想的观照。唐宋以后,文人画创作群体的发展壮大,将水墨作为重要的色彩表现手段,其对墨色的运用更体现在主观意识的表达。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言:“运墨而五色具。”也即“墨分五色”,运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留白的形式,表现“以形写神”、“融情于景”的思想情感,就连物象本身的固有色也不考虑,画面着重表达的是作者心中超乎象外的理想境界[4],表现的是“物我两忘”、高洁雅致的文人情怀。

3.2 西方绘画色彩的理性客观再现

经过对自然科学的不断探索和研究,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也形成科学的、理性精神的客观再现形式。古希腊壁画、瓶画,从矿物质、木炭等材料的运用上,来表现色彩效果,但其着色单一。古罗马时期,引入红色、绿色等着色元素,来表现干净、和谐的视觉画面;中世纪的壁画、玻璃画等等,对金色、紫色的运用融入其中,更丰富了着色效果。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也逐渐走向多样化,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光色与形结合起来,利用明暗法描绘画面,表现事物的立体感、空间感和真实感,使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达·芬奇是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巴洛克时代对色彩的运用更加丰富,也体现出强烈而夸张的着色手法,以增强画面的视觉美感。印象派在着色上注重光与色的统一,强调光在色彩使用中的独特地位,由素描造型转变为色彩造型,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色彩写生的核心,纯客观地描绘自然物象的光色变化,把绘画色彩的理性客观再现精神推向了极致。[5]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绘画中空间、造型、色彩的对比与分析,从其差异中来探索两者不同的文化思想根源、不同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说,传统中国绘画是以写意为主的表现艺术,而传统西方绘画是以写实为主的再现艺术。从两者的对比研究中,可以在更高、更全面的方位审视中国文化艺术,站在新的视角上,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艺术创作思路,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代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1]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J].文艺丛刊,1936(1).

[2]张梦珈.关于东西方绘画的构图差异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6(03):29-30.

[3]秦萌萌.论东西方造型观念异同[J].艺海,2013(11):85.

[4]邵大箴.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的同和异——兼论两者交融的历史、现状与前景[J].文艺研究,1999(04):57-69.

[5]张久建.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之异同[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9.

猜你喜欢
中国画意象色彩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意象、形神
神奇的色彩(上)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