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体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探析

2018-02-15 08:30:13李榴榴
现代盐化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体化区域评价

李榴榴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学校课程建设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区域整体化注重对课程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强调课程要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学校课程建设发展新趋向。然而,目前我国在学校课程建设着重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忽视了区域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整体化理念,清楚了解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必要性,思考推进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路径,是摆在区域行政部门、学校及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1 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理念

1.1 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内涵

本文的区域概念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即区域是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整体化概念从整体性角度进行研究,即“整体化”则是事物从部分、个体的孤立、个人状态走向有机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达到“全体”状态的过程,相对于“整体”,应该着重强调其“过程”意义和内涵,是对事物关系“彼岸”状态的联系。区域整体化就是指在某一个固定的空间系统内,各事物从孤立的状态走向有机统一联系的过程。

综上所述,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是指区域内的交流和联系不断交融的趋势下,区域教育行政部分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学校、教师等因素,以合理性的手段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要素、学校自身特色课程整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推动区域内学校课程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对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建设协同发展、不断整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区域内大学、高中、中小学自身学校特色课程的整体发展。

1.2 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理念

1.2.1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整体化。我国把教育质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衡量教育质量标准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盲目开发特色课程,忽视学校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只关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中,区域内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及老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结合本区域、本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本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以及对国家、社会、家长负责的精神,努力开发和建设好学校课程。

1.2.2 关注整体性,强调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强调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学校课程作为一种整体性存在,具有相互依赖和统一的特性。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人、社会和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注重学科课程统整性,追求教育价值的统一。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本身也体现整体性理念,它关注区域内大学、高中、中小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整体性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在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时,只需要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资金、能力支持。这种观念存在偏差,学校课程建设仅仅凭借一方的力量是不可行的,它还需要集学校、教师及家长的智慧。

2 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价值诉求

2.1 知识化时代课程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来临,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国力竞争日益加剧,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能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于是各国开始纷纷进行学校课程。如今,我国学校课程建设是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三级的统整,然处在国家与学校的地方区域,人们往往忽视其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且,我国学校课程建设存在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布局滞后、课程资源建设匮乏等问题。因而,面对21世纪对课程发展趋向、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挑战,区域化整体化推进课程建设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2.2 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

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核心文化、课程建设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当今,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另外,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本,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国民整体素养。提炼区域核心文化,发展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弘扬学校精神,也是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的一项任务。

2.3 学校着力内涵发展的要求

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教育的发展也应体现新常态。要适应教育的新常态,就必须抓好学校内涵发展。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学校教育特色的标志,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另外,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区域作为课程建设的引领者,能为学校提供理念、能力、专业团队的支持;学校应促进课程文化、有效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制度的整体有机统一,这是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必然要求。

3 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策略

3.1 树立区域学校建设整体发展观

3.1.1 区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1)应明确区域学校课程建设发展主题和方向。区域教育行政人员要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方面把握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并着重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为学校课程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要结合本区域课程发展的实际,发挥区域教育的优势,努力与区域特色相结合,打造区域整体发展平台。任何一个区域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人情。因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体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发展时,应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根本,立足于地域特色,确定合适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并以此为指引,规划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布局,使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文化。

3.1.2 学校方面

要增强学校课程整体性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是封闭、孤立、界限分明,应当是一个开放、联系、有机的整体。学校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学生质量的培养标准等,都离不开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校长作为本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应打造一支集校研、科研、培训为一体的课程建设队伍,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国家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着眼于地方课程塑造学校特色文化的、发挥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的功能,做到学校课程建设各个方面整体发展。

3.1.3 教师及学生方面

要树立课程建设整体发展观念。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不仅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应尽的义务。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实施者,应树立课程建设整体发展的观念,积极参加由区域政府及学校提供的培训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课程建设能力,认识到各学科课程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根据学生兴趣的特点及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体验者,是检验课程建设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的标准。因此,学生更应关心学校课程建设的状况,及时反馈其所感所受,以便学校了解课程建设的实施情况,及时改变发展路径。

3.2 建立区域共同体

学校课程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区域整体化推进课程建设中,应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注重建设高水平、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大力开发精品地方课程,开发更多丰富的校本课程。在机制建构上,可以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区域内大学、高中、中小学协同发展共同体,努力探索跨校的学校联动,形成以区带校,以校带校,以校带片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让课程建设的阳光洒满区域内每一所学校的愿望。以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优质的基础设置,可以为周围高中、中学提高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同学科教育专家团队,指导其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同时,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能为河南师范大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推动河南师范大学朝“双一流大学”方向发展。

3.3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化

3.3.1 政策引导

区域政策是解决区域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发展的助力器。区域教育政府要对学校课程建设高度重视、组织健全、要求具体,给予学校课程发展宽松的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使校本课程建设得到有效发展。

3.3.2 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引导

由于一些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缺少整体规划。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课程引导者的作用,使学校从整体论角度统筹课程规划。

3.3.2.1 规划“整合型”学校课程内容

“整合型”学校课程是对“集合型”学校课程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体现了整体性的追求,是学校课程价值的载体。学校在规划“整合型”学校课程中,通过通识课程、个性课程、探究课程、职业课程这4种类型,能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学校化,学校课程整体性统一,学生全面发展。

3.3.2.2 整体性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课程评价,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学校课程建设。课程评价中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质量和身心发展的评价。课程评价应从选拔性评价朝整体性评价方向发展。整体性评价所注重的评价情境性、过程性、发展性,关注的学生认识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是21世纪信息化、知识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所提倡的。通过从创设评价情景、组建评价共同体、选择课程评价形式、确定课程评价内容4个方面实施整体性课程评价,推动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

3.4 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3.4.1 资源配置与开放合作

区域政府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布局,对学校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支持。区域中课程资源、专业的教师团队、大学课程建设专家团队、课程培训、优秀的学校基础设施,应该面向整个区域开放,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加快大学、高中、中小学的课程建设步伐。

3.4.2 共建共享方面

(1)区域教育政府应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如:学校基础设施、课程、专家、教师等。通过平台建设,使区域内所有的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协同建设。

(2)建立覆盖区域内学校资源共享机制。推动课程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满足区域内学校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应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利用率;应发挥强大的交互功能,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

学校课程建设是实践性、反思性的过程。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是螺旋式上升,非线性结构,而非是圆圈式徘徊,直线结构,它能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新时期人才。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整体化,需要集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力量,做好整体规划,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实践中不断修缮、反思,从而加快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整体化的步伐。

猜你喜欢
整体化区域评价
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整体化教学理念探索——以台词课为例
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8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考虑整体化层作用的空心板梁桥横向分布计算与承载能力分析
结构工程师(2021年2期)2021-09-09 03:08:54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以区域教学模式构建整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技术创新实现ETC结算整体化解决方案——江苏ETC系统双向星伞型结算模式介绍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