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对大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培养路径

2018-02-15 12:20毕璟娴
西部皮革 2018年20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毕璟娴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的为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并打造出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而这个战略的提出,正是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对眼下各国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好的新的发展舞台。

1 培养大学生国际化思维的重大意义

1.1 与“一带一路”战略契合的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大学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是目前紧要的工作方向,也就是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对于这一方面来说,高等教育中应当设立一些相应的专业,培养一些为国效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努力奋斗,加强各国之间的知识、经济、文化的交流,互相增进各国之间的信任,营造一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

1.2 是现在国家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

国家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提出要建设开放型教育体系,对于高等教育教学院校要努力与国外的高水平院校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合作举办对于国内外学生有益的活动,促进各国之间友好交流。对于高等院校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国际化发展,形成一个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沿线国家和地区首先就需要扩大学生规模和招生来源,培养出更多更高技术的人才,按需培养人才,也就是说,培养出更适合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来为国家和地区效力。

1.3 与高校的教师职业化发展要求向契合

对于上述所说的向国际化发展,那么最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只有教师达到了国际化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才谈得上对于学生的教学。所以,高校需要组建一支具有全球化和国际化意识的人才型教师,对于现如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教师才有能力教导处一届又一届的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的学生。在沿线城市和地区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可以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实践与技能相结合所产生的灵感进而促进教师对于所在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

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

1.要创新理念,建立管理联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只存在一套老套的管理方式,而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教育需要建立各种管理层次的联盟,就例如区域联盟、文化联盟等。结合创新理念,构建高等院校和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多边对话,探索跨国企业和一些院校的发展,制定适合双方发展的标准。同时,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包容,相互交融的模式,促使沿线地区合国家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2.健全教育体制,加强对于各个管理层次的运行监察;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缺的,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一个高标准的模范院校,随后带动各个院校的发展。将“一带一路”战略运用到高校的发展当中,建立一个国际化教育,实施走出去的办学战略,充分应用好我国优势,利用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培养一些优质人才,对于其他高等院校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好国家示范模范院校的作用,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

3.合理利用共享资源,建立出适合现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中心;高等院校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带来人才,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院校的就业带来利益,这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学校在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发展一些跨国院校、跨国企业,而这些企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也就是说,在这些院校中需要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建立一个国际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文化涵养,注意对于全球化意识和与外文化交流的能力,最终达到为自己国家的文化经济科学知识创新,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带来更标准的服务支持。

3 小结

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融入外国企业等的文化、知识等方面,这不仅是应“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更是与西安如今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如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如今高效大学生国际化思维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是目前世界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院校应大力支持此项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以达到为国效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