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2018-02-15 08:13:02杨鹏程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1期
关键词:宜昌市宜昌城市规划

杨鹏程 彭 悦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中国城市化进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高科技的发展将是21世纪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

2 世界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历史上,不少大型城市都是由小到大的“摊大饼”式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的后遗症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人口快速增长、交通拥挤、饮水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呈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难办的问题。

2.1 欧洲城市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城市化历史,不同区域城市化水平有所不同。欧洲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在欧洲,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却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列举柏林、米兰、鹿特丹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城市,浅析其城市发展模式,对国内城市规划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1柏林城市设计

柏林把街区布局和基于原来街区结构之上的高层建筑网格体系进行叠加,寻求一种新的聚集的、繁杂的结构体系,使它与路网以及建筑实体拥有不同的尺度、形式、意义。现代柏林的城市设计思维是“批判的再建”,提倡以不同的形式将城市文脉融入到新建建筑当中,并重修路网和广场。

2.1.2米兰城市设计

意大利米兰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其城市设计侧重于对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并提出了“米兰九公园”的发展概念,将城市中老旧的“棕色地段”更新改造,成为公共绿地空间。现代米兰的城市设计思维则是维持城市及其基础设施的成长轨迹,并将正在严重老化和即将废弃的“灰色地带”作为激起城市活力的媒介。

2.1.3鹿特丹城市设计

对于鹿特丹的城市规划而言,没有早早地制定一个规划方案,而是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性规范,不拘泥于一个固有的模式,来为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的发展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元性与包容性,更利于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2.2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外溢”式和“跨越”式发展模式。

2.2.1“外溢”式发展模式

比方北京、广州、天津、济南、福州等大多数省城多为“外溢”式模式。城市结构由中心区和环形放射状路网组成,是一种由中心到外围的单核心向外发展。

2.2.2“跨越”式发展模式

例如厦门、深圳、青岛等快速崛起的新兴城市多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初期,在现有建成区外设立与老城平行的城市功能区,并形成“组团”,来容纳新产生的城市职能,把单核心增长转变为多核心同时增长。该发展模式较“外溢”式发展而言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功能的划分更加清晰明了。

3 宜昌市历年城市规划演变

宜昌,古称“夷陵”,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一座具有建制2000年历史的城市。宜昌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处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是三峡大坝、葛洲坝大型水利发电站的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巴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且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

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规划是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城市规划关系到各行各业,对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领域。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回顾宜昌的历年城市规划演变,对今后建设特大型城市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3.1 建国前宜昌商埠规划与建设

早在公元1036年(北宋景祐三年)之前,峡州治夷陵县,“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1862~1874年间,城区发展的开端,东西宽约1里许,南北长约3里多,有40多条街道和小巷,以鼓楼街和尔雅街为经济活动中心。直到1876年,宜昌变成通商口岸,在这之后主要城区和商业中心逐渐向东南面发展。

民国初年,宜昌是湖北鄂西道治所的所在地,负责湖北西部二十个县的管理工作。中央和省府把宜昌作为重点商埠进行建设,并聘请外国设计师为宜昌拟定了《拟修宜昌商埠图》。按照史料记载,这是宜昌第一个有文字说明和规划设计图纸的城市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拟计划在通惠门和大南门东南方向约4.6km2内修建12条横向道路,8条纵向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网连接古城区,城内外形成一个完整片区。主干道有通惠路、二马路等,每条路之间呈“丁字形”相交,相交区域作为商业中心。整个城市规划严整统一,气势恢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兴建三峡水闸工程,经过实地勘测,五号坝址选址位于跨越葛洲坝长江横线上。为配合三峡水闸工程的建设,宜昌市政筹备委员会制定了了《宜昌市建设计划》,并配以城市规划设计图纸。规划目标旨在将宜昌市建设成为可容纳50万人口居住的现代化城市和湖北省重要的工业中心。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水平停滞、资金不足等因素导致此规划方案难以全部实现。

3.2 建国后至葛洲坝工程兴建前的宜昌城市规划和修编

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同年10月新中国成立。经国务院批复将宜昌市区及周围地区正式命名为宜昌市。全市总面积达36.8km2,东至土地岗,南至杨岔路,西至安龙寺,北至镇境山。市区建成面积2km2,人口达7.6万余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的过程当中,宜昌进行了第一次城市规划,规划年限为1956~1967年,在这十年期间,拟将城市人口增加到30万以上,规划宗旨是将宜昌由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规划地域为:北至南津关,东至晓曦塔,南至伍家岗,西至大桥边;并设立了两个工业区,即伍家岗工业区和西坝工业区。城市中心规划区范围扩大:东达桃花岭,西至长江以北、南到一马路、北到二马路。同时规划了一个占地面积332亩的公园(即现在的儿童公园)。该规划方案将市区范围扩大,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分区明确,互不干扰。

3.3 三峡工程兴建前的宜昌三次城市规划与编修

1973年春,葛洲坝工程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了配合葛洲坝建设,并与之相协调,宜昌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也在同步进行。经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专家们对宜昌市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这是宜昌市第四次的规划修订。

1975年7月,湖北省建委来宜昌主持召开了“宜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审会议”,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探究,这次会议编写了《初审会议记要》,该记要中指出,要将宜昌打造成为“以水利枢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次规划一直保持到1980年除,这是第五次对宜昌市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修改。

根据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对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修编后的规划内容为:把宜昌市由上至下划分为4个功能区,即葛洲坝水电工业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以化纺为主的工业区;以造船为依托的江南工业区。第六次是对宜昌市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了深刻具体的修编。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宜昌的城市规划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呼之欲出。1992年通过重新修订的总体规划指出,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将宜昌市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水准高、风景优美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规划布局选用“沿江双边组团式”,城市建设以江北为主要区域,与此同时发展江南沿江地带。1992年总规对城市特点与景观提出了要求,要突出水利枢纽和江河丘陵风光城市特色,重视保持峡口地带自然景观,扩展滨江公园至临江坪,努力完善宜昌“外滩”形象。城市空间轮廓以东山公园为出发点,并与葛洲坝主体工程区、伍家岗五一广场形成空间呼应,沿江连绵16km,塑造富于变化的沿江立体轮廓线,打造一条绿色滨江观光带。

2011年,市政府委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宜昌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3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

4 结语

回首宜昌市历次城市规划,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信在《宜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宜昌这座美丽的滨江城市正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朝着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更优美、生活更便利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宜昌市宜昌城市规划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放歌宜昌(女声独唱)
当代音乐(2021年12期)2021-12-15 09:55:43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湖北宜昌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4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中华建设(2019年4期)2019-07-10 11:50:58
奇姝双生 画满宜昌
中华奇石(2016年9期)2016-12-15 14:20:46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民族大家庭(2015年5期)2015-08-21 08: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