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8-02-15 03:25杨文静综述厉红元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重庆400016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0期
关键词:前哨进展乳腺

杨文静综述,厉红元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重庆400016)

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DCIS⁃MI)是指癌细胞突破乳腺导管基底膜,且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0.1 cm。DCIS⁃MI被认为是一种介于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中间阶段的乳腺癌,其发病率约为新发乳腺癌的1%,预后较好。但目前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并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死亡率位居第二。随着乳腺钼靶、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普及,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DCIS⁃MI约占新发乳腺癌的1%[1⁃2],且 DCIS⁃MI的发病率以每年 2.1% 的速度增长[3]。目前,关于DCIS如何进展为IDC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有研究认为DCIS⁃MI是DCIS进展为IDC的中间阶段,其预后较好[4⁃5]。但目前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预后认识不足,且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就通过对 DCIS⁃MI与 DCIS、IDC 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分子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比较进行简要综述。

1 DCIS⁃MI定义及进展机制

1.1 DCIS⁃MI定义 DCIS被定义为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恶性增生性、异质性疾病,其病灶仅局限在基膜而尚未侵犯间质。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乳房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中,尚未对DCIS⁃MI进行定义,仅将其归入以导管内癌成分为主的一类浸润性癌,其中导管内癌成分应大于或等于80%。在199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5版中,DCIS⁃MI被定义为癌细胞突破基底膜,浸润灶最大径不超过0.1 cm,且存在多个微浸润病灶时,以最大径病灶作为分期标准[6]。DE MASCAREL 等[7]将 DCIS⁃MI分为两型:类型Ⅰ被定义为侵及导管周围基质的病灶,为散在的肿瘤细胞,且浸润的肿瘤细胞数量应小于或等于15个;类型Ⅱ被定义为侵及导管周围基质的病灶,为肿瘤细胞簇。

1.2 DCIS⁃MI进展机制 关于DCIS如何进展为IDC,目前尚无定论,提出2种假设:(1)线性进展模式,即低级别的DCIS进展为高级别的DCIS,最终进展为IDC;(2)平行进展模式,即低级别的DCIS进展为低级别的IDC,高级别的DCIS进展为高级别的IDC。在基因表达层面上,在乳腺癌发生过程中,最显著的基因表达变化出现在从正常乳腺组织到DCIS的转变过程中。然而,DCIS的基因表达与其进展的IDC基因表达相似,这表明在DCIS的发展过程中或之前,许多特定于IDC转化过程的标志性细胞事件已经发生[8]。

2 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

2.1 临床表现 DCIS⁃MI患者较DCIS患者发病年龄更早,黑种人较白种人多[9]。DCIS和DCIS⁃MI的首发临床表现相似,包括乳房肿块、乳头病理性溢液、乳头湿疹样改变,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DCIS、DCIS⁃MI的首发临床表现均以钼靶异常改变为主,其次为乳房肿块。且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增加,首发症状为乳房肿块的比例逐渐增加[7,10]。

2.2 影像学表现 DCIS、DCIS⁃MI的钼靶征象多以钙化灶为主。钙化的形成与细胞分泌、变性、坏死相关,线性钙化多见于病理亚型为粉刺型的病灶,而段样分布较成簇分布其恶性程度更高。在陈卫国等[11]的研究中,对比了DCIS及DCIS⁃MI的钼靶征象,发现DCIS以单纯钙化灶为主[42.71%(41∕96)],其钙化形态以细小多形为主(68.42%),段样分布占54.39%,成簇分布占43.86%。而DCIS⁃MI则以钙化伴局灶不对称∕肿块为主要征象[60.00%(24∕40)],钙化多呈线样分支状(51.85%),约66.67%为段样分布。这说明DCIS⁃MI钙化灶较DICS具有更多恶性征象。DCIS⁃MI的超声影像可表现为导管扩张、低回声肿块或结节、结构紊乱、钙化灶等。相比于DCIS病灶,DCIS⁃MI病灶形态欠规则,肿瘤边界较模糊、伴边缘毛刺,有微小分叶,内部以低回声为主,可见微钙化,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其超声表现更类似于IDC[12]。乳腺MRI有助于区别DCIS 与 IDC。DCIS、DCSI⁃MI在 MRI上,多表现为非肿块样改变,而DCIS⁃MI较DCIS在叶段分布、不均匀强化、速升流出型这些表现中所占比例更高,簇样环形强化可能为 DCIS⁃MI特征性改变[13]。在 HUSSEIN 等[14]的一项研究中,通过比较 DCIS、DCIS⁃MI、IDC 3 组的 MRI中的表观扩展系数(ADC),发现随着浸润程度加深,ADC值逐渐下降。对于临床表现为乳头病理性溢液,而超声、钼靶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乳管镜有助于临床诊断。LIAN等[15]一项纳入916例病理性溢液病例的研究中,发现末端导管出血、导管壁异常改变、病灶形态等可能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15⁃16]。

2.3 微浸润影响因素、浸润灶特征 DCIS病灶越大,其发生微浸润、浸润的可能性越大。MAFFUZ等[17]一项研究发现,当DCIS病灶最大径在2.5~3.5 cm时其发生微浸润及浸润概率约为10%,病灶最大径在3.6~4.5 cm时该概率为 57%,在 4.5~6.0 cm 时为 71%。DCIS⁃MI常具有多个浸润灶,一项纳入414例DCIS⁃MI病例研究结果提示,235例(57%)为单浸润灶,而179例(43%)有大于或等于2个浸润灶[18]。另一项研究提示,仅36.8%的DCIS⁃MI含有单个浸润灶,而约37.3%的DCIS⁃MI含有多于 5 个浸润灶[19]。

2.4 组织学特征 DCIS⁃MI与DCIS相比,组织学分级更高,组织亚型多为粉刺型。DE MASCAREL等[7]研究中发现,组织学分级为中、高级别的比例分别为:DCIS(38.8%)、DCIS⁃MI(88.9%)。组织亚型为粉刺型的比例分别为:DCIS(14.6%)、DCIS⁃MI(41.2%)。在我国,徐明等[20]一项纳入了176例DCIS⁃MI及184例DCIS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其中组织学分级为中、高级比例分别为:DCIS(63.6%)、DCIS⁃MI(97.8%)。粉刺型比例分别为:DCIS(21.2%)、DCIS⁃MI(60.2%)。

2.5 活检方式 细针穿刺抽吸、空芯穿刺活检、麦默通及手术切除均为 DCIS、DCIS⁃MI常用的活检方式,DCIS⁃MI的活检方式无特异性。其中最常用的活检方式是空芯穿刺活检,然而存在低估诊断的风险。一项meta分析提示,当空芯穿刺活检为低、中级别DICS时,术后病检提示伴浸润的风险为21.1%,当穿刺为高级别DCIS时,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伴浸润的风险为32.3%;使用14 G的穿刺针低估的风险较使用11 G穿刺针高,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较小于2 cm者其术后伴浸润的风险高;BI⁃RADS分级为4~5级者术后伴浸润风险较分级为3级者的病灶高;首发症状为钼靶下肿块术后伴浸润风险较钼靶下钙化灶高[21]。另一项研究提示,当穿刺活检DCIS雌激素受体阴性时,术后诊断伴浸润风险增加约为60%[22]。因此,当首发症状为肿块、病灶较大、BI⁃RADS分级较高、穿刺结果提示核分级为高级别、激素受体阴性DCIS时,需警惕伴浸润的可能,需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2.6 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分子分型 在乳腺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受雌孕激素的调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通过与乳腺细胞受体结合而起到调节作用。HER⁃2致癌基因属于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并不在正常或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表达,具有加速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加强恶性行为的作用。一项纳入87 695例DCIS、8 863例DCIS⁃MI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DCIS⁃MI较DCIS更多表现为ER阴性(33.1%vs.17.5%,P<0.001),PR 阴性(44.9%vs.27.3%,P<0.001),HER⁃2阳性(36.5%vs.32.4%,P=0.009),并认为在DCIS发生微浸润的过程中,ER阴性、PR阴性、HER⁃2过表达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9]。YU等[4]研究表明,DCIS组、DCIS⁃MI组、DCIS伴浸润成分组其ER阳性率分别为67.3%、50.8%、5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浸润程度加深 ER阳性率降低。ZHANG等[23]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认为,DCIS的激素受体阳性表达率为 60%~78%,而 DCIS、DCIS⁃MI及 IDC,其ER、PR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HER⁃2的阳性表达率在DCIS组、DCIS⁃MI组中均较 IDC 组高(64.3%vs.66.67%vs.42.5%,P<0.001)。有研究认为,HER⁃2 表达于乳腺不典型增生进展为DCIS的过程中,而丢失于DCIS进展为IDC的过程中,这可以解释HER⁃2在DCIS、DCIS⁃MI组中的表达均高于IDC组的原因[24]。

而从分子分型角度来说,DCIS、DCIS⁃MI、IDC 3 组有所不同。在一项纳入141例DCIS⁃MI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luminal⁃A 型占 36.8%,luminal⁃B 型占 18.7%,HER⁃2过表达型占13.2%,基底样型占15.5%[25]。其他研究中,DCIS 中 luminal⁃A 型占 31.5%~55.1%,luminal⁃B型占 19.0%~35.6%,HER⁃2过表达型占 14.6%~28.8%,基底样型占4.1%~11.2%;而 DCIS⁃MI组中所占相应比例分别为22.6%~49.2%、19.7%~34.7%、4.1%~17.9%[4,23,25⁃26],在 IDC 组中这一比例为 45.0%、22.5%、20.0%、12.5%[23]。这说明随着浸润程度的增加,luminal型的比例逐渐减少,HER⁃2过表达型逐渐减少,而基底样型的比例逐渐增高。

3 治疗方式

3.1 手术方式 目前,关于DCIS⁃MI的手术方式最常用的是保乳术。若DCIS⁃MI病灶符合保乳指征,首选保乳术,术后需辅以放疗。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目前认为DCIS⁃MI行保乳术的切缘同DCIS,应大于或等于2 mm。若有保乳术禁忌,则可行改良根治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DCIS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0%~10%[27⁃28],而 DCIS⁃MI 的淋 巴结转移率为 0%~25%[29]。对DCIS是否应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这一问题,尚有争议。理论上来说,DCIS⁃MI患者有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故应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然而这类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率较低。ORZALESI等[25]的一项纳入126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DCIS⁃MI病例中,18例(14.3%)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10例(7.9%)为孤立肿瘤细胞转移,3例(2.4%)为微转移,5例(4%)为宏转移。另一些研究提示,淋巴血管浸润与DCIS⁃MI前哨淋巴结阳性相关[18]。一项纳入968例的meta分析提示,DCIS⁃MI发生淋巴结宏转移的比例约为3.2%,认为对于DCIS⁃MI患者是否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应制定个体化标准[30]。根据2011 St.Gallen国际专家组意见,若前哨淋巴结中仅见孤立肿瘤细胞或微转移,可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故DCIS⁃MI患者根据前哨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3.2 放疗 放疗是IDC患者保乳术后常规辅助治疗。在NSABP B⁃17研究中,对比了DCIS保乳术后放疗组与不放疗组其患侧乳房肿瘤复发风险,放疗组其5年复发风险较对照组降低了约60%[31]。通过研究放疗对DCIS及IDC的疗效,目前国际上支持对行保乳术的DCIS⁃MI患者进行术后放疗,但目前暂无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对DCIS⁃MI患者保乳术后放疗疗效。

3.3 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 根据NCCN指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有必要接受5年的内分泌治疗[32]。NSABP B⁃24研究中,对比了行保乳术、放疗的DCIS患者口服他莫昔芬或安慰剂的乳腺癌复发风险,发现他莫昔芬组患侧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了31%,健侧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了53%[31],而绝经前患者可考虑口服芳香化物酶抑制剂。根据NCCN指南,对T1mi(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0.1cm)不伴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可不行化疗,对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DCIS⁃MI患者可行化疗。在一项纳入406例HER⁃2阳性乳腺IDC(病灶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3 cm)的临床研究中,予以患者12周紫杉醇化疗+9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3年复发率约为 2%[33]。目前对于 T1mi⁃1bN0M0、HER⁃2 阳性患者预后相关研究较少,根据NCCN指南,可考虑对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的DCIS⁃MI患者行靶向治疗(证据分级2B)。但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的DCIS⁃MI患者行化疗、靶向治疗,患者获益较小,可考虑仅行内分泌治疗。对于DCIS⁃MI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是否行化疗、靶向治疗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4 预 后

DCIS⁃MI预后较DCIS差。在WANG等[9]一项纳入87 695例 DCIS、8 863例 DCIS⁃MI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中位随访时间为91个月,10年乳腺癌相关死亡率:DCIS 组为 1.49%,DCIS⁃MI组为 4.08%[风险比(HR)=2.771,P<0.001)]。20 年乳腺癌相关死亡率:DCIS 组为4.00%,DCIS⁃MI组为 9.65%(HR=2.482,P<0.001)。该研究还发现,伴微小浸润、发病年轻、黑种人、核分级高、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伴淋巴结转移、不行手术治疗、不行放疗均为预测更高乳腺癌相关死亡率的独立变量。但在另外一项纳入108 196例DCIS及1 470例DCIS⁃MI患者研究中,DCIS组20年乳腺癌相关死亡率为3.3%,在多变量分析中,伴微小浸润并不增加患者乳腺癌相关死亡风险[34]。其他研究发现,对于DCIS⁃MI患者,微小浸润灶数目越多,出现淋巴血管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19,35]。

5 小 结

DCIS⁃MI是一种介于DCIS与IDC中间阶段的乳腺癌,其发病年龄更早,影像学表现较DCIS更倾向于IDC,组织学分级较高,组织亚型多为粉刺型。其激素受体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均介于DCIS与IDC之间。治疗方面以保乳术辅以术后放疗为主,有必要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激素受体阳性者可行内分泌治疗,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可行化疗,是否行靶向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DCIS⁃MI的预后较好。DCIS如何进展为IDC的具体发生机制仍不清楚。关于DCIS⁃MI治疗方案的制定,仍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前哨进展乳腺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胡盛海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红其拉甫前哨班退伍兵向界碑告别
乳腺癌老年患者应用保乳与前哨淋巴结活检治疗的价值评价
红外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